The Destiny of a Tragic Hero
劉軒
相信所有跟我一樣的六年級男生﹐長大的時候至少看過一部《007》。
以前的007電影跟現(xiàn)在的比起來﹐有很大的差別。變得最多的不是龐德﹐而是他周遭的環(huán)境。新一代的Bond Girl不再是玩偶﹐反而比較像伙伴﹐連007的老板「M」都換成女人飾演。
在訪問中﹐電影制片說﹕「再不做調(diào)整﹐龐德只會越來越像冷戰(zhàn)時期的恐龍﹐難以在現(xiàn)代世界生存。」
說的不錯﹐但007畢竟還是個鐵漢﹐否則就不能稱為007了﹐不是嗎﹖套句廣告人的說法﹐007必須保留他的core value「核心價值」。我們無法讓龐德改開SUV、把他的vodka martini換成果汁﹐但是可以改變他身邊的角色﹐讓一個有頭腦的女人來激蕩007的沙文世界。
我們甚至可以讓龐德愛上這位女主角﹐讓柔情克服霸性﹐因為了愛﹐他決定洗手不干、從此隱退江湖…
但是﹐最后女主角還是必須死去。我們得讓龐德痛心不已﹐從悲傷之中燃起仇意﹐才能注定以后有更精彩的007可以看。
orry, Mr. Bond﹐這是你的宿命。
還有一部我以前很喜歡的電影﹐叫《終極追殺令》。
尚雷諾演「里昂」﹐一個在紐約的職業(yè)殺手﹐辦案時冷靜又兇狠﹐但平時自己住在一個小公寓套房里﹐擦拭著心愛盆栽的樹葉﹐過著孤僻的生活。
一段陰錯陽差的事件﹐使里昂收養(yǎng)了一位無家可歸的小女孩。起初滿臉尷尬、不甘愿照顧別人的殺手﹐慢慢被女孩的感情所打動﹐逐漸讓他的灰暗生活多了一點希望。他們兩人又像父女﹐又有點像情人。
后來﹐殺手為了幫助小女孩報仇﹐與化身為警察的毒販展開了一場激烈火并。子彈橫飛之際﹐小女孩哭著向殺手說﹕「里昂﹐我不要失去你﹗」殺手回答﹕「妳不會失去我的。妳讓我感受到了人生。我要快樂﹐妳也永遠不會孤獨了…」
聽到這種臺詞﹐我們幾乎都能料到結局﹕里昂最后還是死了。
orry, 里昂﹐這是你的宿命。
在古希臘的戲劇里﹐有一種角色叫做「悲劇英雄」(tragic hero) 。
這種角色所描寫的人物都出身不凡﹐可以說是有天生的英雄特質(zhì)﹐但他們都因為某些缺點﹐導致最后必定失敗身亡。
悲劇英雄的缺點﹐可以說是他的宿命。正是因為無法改變的缺點﹐他從一開始就被注定失敗。到了最后﹐當他終于了解自己的錯誤﹐偏偏已經(jīng)太遲。
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分析﹐當觀眾看到這樣的劇情時﹐會感受到悲傷及恐懼。他們?yōu)橛⑿鄣乃廾械綉z憫﹐同時也受到了警惕﹐因為那英雄也反映著每個人內(nèi)心的一部份。最后﹐透過這種情緒的抒發(fā)﹐觀眾的心理獲得了解放。這就是觀賞悲劇所帶給觀眾的「痛快」。
我經(jīng)常覺得﹐身邊許多老一輩的男人﹐都是悲劇英雄。
看著他們像水牛似的一生﹐不禁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壓抑。就如同我父親形容的﹐他們像是戴了面具﹐把情藏在后面。對家人來說﹐他們永遠是個嚴肅的武士。
他們似乎認定自己改不了﹐不懂得如何放下「士大夫」的身段﹐盡管受到孩子和內(nèi)人的誤解﹐也只好選擇當個中流砥柱﹐在時代與歲月的刷洗下頑固不變。
或許﹐他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讓自己敞開心懷﹐摘下面具﹐因為他們懷疑﹐當他們終于這么做的時候﹐也正注定會失去一切。
我們不是一再的看到﹐就像龐德和里昂一樣﹐這就是英雄的宿命嗎﹖
于是﹐藝術與人生又再一次成為了彼此的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