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摧折大明朝遠航風帆的“禁海令”(3)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回到鄭和下西洋的題目。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目睹其老爹禁海已嚴重損害大明朝在海外的威望,一些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國家都敢扣押、攔截往來中國的使者和物資,毅然決定派出龐大船隊重新恢復海上秩序,按他的說法是"耀兵異域,示天下富強"。難得的是,他還選擇了鄭和這么一個出類拔萃的航海人才,其七下西洋整體實力的展現(xiàn)遠在哥倫布們之上,口碑也比那幾位爺好多了。但是,因為這一壯舉始終籠罩在朱元璋禁海的陰影中,脖子上總架著一把"違反祖制"的刀子,顯然沒有多少底氣。一幫專以維護"祖制"為天職的大臣,總是爭著搶著跳出來阻攔和反對,彈劾鄭和及罷西洋遠航的奏折從來就沒有斷過。而朱棣本人盡管積極推動海外交往,是鄭和下西洋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支持者,還替鄭和擋過不少明槍暗箭,但他也只是隱約意識到了航海與維護大明天朝的安全和尊嚴有某種微妙的關(guān)系,腦子里根深蒂固的仍是歷代封建帝王向往的"萬國來朝"的虛榮,并未真正弄懂海洋于國于民究竟有多重要,骨子里也就缺乏那樣一股將航海大業(yè)堅持下去的韌勁兒。有一年,因海上風浪掀翻了一些運糧船,他馬上頒旨將唐、宋、元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海運改為漕運,因為要大批建造漕船,還不顧?quán)嵑拖挛餮笃惹行枰a充艦船,飭令南京幾家船廠停造、停修遠洋海船。遷都北京那年,因一場大火燒了皇宮三大正殿,他以為老天爺不高興了,用這把火向其"示警",在一些大臣的慫恿下,連忙"下罪己詔",宣布"暫停西洋之行",以此表達"知過必改"的誠意。

鄭和雖然小心翼翼,遠航西洋還是不斷沖撞著大明朝廷的"祖制"。最突出的是西洋盛行的商貿(mào)之風隨船隊帶回國內(nèi),勢必激發(fā)民間進行海上貿(mào)易的欲望。大明船員到了商貿(mào)發(fā)達的印度洋沿岸及阿拉伯半島,看到有專門的市儈牙人在買主和賣主之間穿針引線,感到非常新鮮。同時發(fā)現(xiàn)有的國度商人名為"哲地"社會地位最高,莊稼人被稱為"木瓜"地位卑賤,很明顯重商輕農(nóng),與中國情形恰好相反。特別是目睹中國貨物所到之處都能賣出好價錢,西洋物產(chǎn)帶回中國也奇貨可居,無不心里癢癢,悄悄夾帶著做生意,獲利都在數(shù)倍或數(shù)十倍之上。這些都大大刺激了國內(nèi)航海貿(mào)易的熱情,以致有種田人棄農(nóng)經(jīng)商,讀書人棄書從商。西洋商人也聞風而至,不少還深入中國內(nèi)地直接找官辦的絲綢織造和瓷窯躉貨,攪亂了中國社會原有的一潭平靜之水,市井人物開始躥紅,暴富的商人還時不時睥睨土財主和窮秀才,士農(nóng)工商等級森然出現(xiàn)了被打亂的苗頭。這不能不觸動朝野上下封建衛(wèi)道士的神經(jīng),一個個呼天搶地:"天下危矣!"

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致命弱點,資金出多進少,入不敷出。航海既是一項勇敢者的事業(yè),也是一個嘩啦啦砸銀子的過程,需要有無比巨大的經(jīng)濟實力做支撐。而鄭和所進行的朝貢貿(mào)易,按照歷朝歷代的傳統(tǒng),堅持他國"薄來"、中國"厚往"。這雖然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熱心扶助弱小的美德,也在一定意義上培育了國家的軟實力,如印度境內(nèi)的柯支國,就曾感嘆"何幸中國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但根本不計投入產(chǎn)出,總做賠本買賣,一而再、再而三由國庫填補遠航的無底洞,這本身就注定了它的難以為繼。再加上明成祖"欲示中國富強",不但自己的使團出去大把往外送銀子,外國使團來中國還要大把花銀子招待,賞賜也格外"大方"。一些海外國家覺得有利可圖,前來中國拜訪的次數(shù)越來越頻繁,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動輒數(shù)百人,甚至上千人,以致招待費成了國庫的一項巨大開支,沿途府縣也不堪接待重負。禮部一次呈上"蠻夷徠賞條例",因過寬過濫,為朝臣所詬病,朱棣只把手一揮,"雖加厚不為過也"。

如此一來,盡管鄭和惦著遠航能永遠持續(xù)下去,還不惜費時費力繪制航海圖,以待后繼者。朱棣剛?cè)ナ?,群臣立即將下西洋列?弊政",發(fā)動猛烈攻擊。繼承皇位的朱高熾秉性保守,斷然宣布"永罷遠洋航行",包括修造遠洋海船、買辦遠航一應(yīng)物件"悉皆停止",多年建立起來的確保遠洋航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也解散了。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尚有一絲乃祖遺風,即位之后,發(fā)覺海外交往太過冷清并非國家之福,又命鄭和重整旗鼓下西洋。鄭和死于此行的歸途,葬身印度洋,那位明宣宗也跟著駕鶴歸西,整個遠洋船隊隨即煙消云散,花重金建造的"鄭和寶船"也任風雨剝蝕成了一堆引火之物。到了本朝成化年間,有人偶爾提及永樂時候下西洋的往事,竟引發(fā)一些朝廷官員的驚懼,兵部侍郎劉大夏干脆將鄭和積累的航海資料一把火燒成灰燼。這位副部級高官燒毀國家航海檔案的事,留給今天一個謎,也留給后人無盡的思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