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砍向中國的“一把快刀”(1)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1853年,隨著幾艘周身漆黑、突突冒著黑煙的美國船駛?cè)虢瓚魹?,驚破了東瀛鎖國的悠悠長夢。統(tǒng)領這些黑船的美國人柏利連唬帶嚇,迫使日本幕府井伊大老簽下《 日美親善條約 》后,英、法、俄等國也開著炮艦來了,強制日本給美國啥好處也得給他們啥好處,名之為"機會均等"。荷蘭此時已經(jīng)過氣,用了柔性的辦法,也向日本提出了他們的利益要求。此時日本的命運大致與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相似,被迫與列強簽訂的這個那個條約,除了沒有戰(zhàn)爭賠款,別的都大同小異。列強深入了解這個島國地理位置的戰(zhàn)略價值后,還紛紛使出手段,在對馬海峽等處展開激烈爭奪,如同一群野狗圍著一塊帶骨肉撕扯不停。

但大和民族是個善于從逆境中崛起的民族。該國在頑強反抗入侵者的斗爭中,還巧妙利用列強之間的利害沖突,于夾縫中左右逢源,讓每個入侵者都想拉攏其去對付另一個入侵者,然后分別同美、英、法、俄各國軟磨硬泡,居然將原來所簽的不平等條款都變成平等互利條款。他們在國內(nèi)由"倒幕",而"尊王攘夷",而"明治維新",深刻領悟到了,既然西方列強的到來已經(jīng)是個客觀存在,采取一概排斥和抵制的態(tài)度,吃虧受損的還是自個兒,倒不如主動從西方文明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1868年,明治天皇發(fā)出詔書,"應求知于世界,大振皇基",堅定不移融入西方社會。關鍵的一步,是全面走向海洋,"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這位天皇派出大隊人馬赴西方學習,甚至提出全盤西化,"脫亞入歐",將歐美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一股腦兒搬回來,對日本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同時確立了"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要務"的建國綱領,做出了重點發(fā)展海軍的具體規(guī)劃,并立即收編各藩屬艦隊,大量購買和打造戰(zhàn)船。還設立海軍及陸軍大學,培養(yǎng)指揮海陸戰(zhàn)爭的精英,蓄勢待發(fā)。

當時的日本人有這樣的心氣,如果能走上一條正道,比如嚴格遵守1868年中日兩國簽訂《 中日修好條約 》,"嗣后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那現(xiàn)在的東亞,現(xiàn)在的中日兩國,很難想象會是何等健康向上的局面。可惜日本是個小島國,有揮之不去的島國心態(tài),而島國心態(tài)的最大特點,不是自卑就是自傲,尤其缺乏包容萬事萬物的博大胸襟。他有了不平和憤怒,不敢找強者發(fā)泄而拿弱者撒氣,選定了從受壓迫國家轉(zhuǎn)變?yōu)閴浩人麌叩陌l(fā)展方向。那個時候的日本,這邊向西方國家討要平等,那邊處心積慮給東方近鄰制造不平等。這邊奉獻給強者的是菊花,那邊對付弱者的是軍刀。他要擺脫貧窮落后,也是出于狹隘心理的獨立特行,根本不愿意與周圍國家開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以實現(xiàn)共富共強,而是急于用古老的倭寇手段四處劫掠和攫取,以使自己的國家盡快暴富暴強。

如果說,魏源的《 海國圖志 》曾為日本的明治維新啟了蒙,那么馬漢的"海權論"則為日本稱霸東亞與吞并鄰國指了路。馬漢的海權著作剛一問世,很快便翻譯成了日文,在該國朝野上下廣為傳播。馬漢給了他們指點,進據(jù)中國是日本擴張海權必走的一步,晚走不如早走,慢走不如快走。其參謀本部以馬漢這本書作指導,專門制訂了入侵中國的計劃。人們形容"海權論"之于日本,"好比一個正準備亡命的武士,突然撿到一把快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