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橋右手第一家店鋪就是成記綢布店,七十年代成記與商業(yè)戰(zhàn)線的其他兄弟單位一樣,更名為愛民綢布店,但是總有些上了年紀(jì)的婦人,嘴懶,在街上碰了面,互相招呼著說,成記來了新的零頭布了,不要布票,去看看呀?
店鋪的面積在我們街上算是大的,布柜是過去留下來的,嵌在三面的墻壁中,一匹匹色彩暗淡或者土氣的棉布、府綢、尼龍、燈芯絨、粘膠布、的確涼傻傻地站在那里,看著店堂里的女人們。女人們其實也沒什么看頭,穿得一片藍(lán)一片灰一片黑的,與霓裳羽衣的要求相去甚遠(yuǎn),說起來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美麗的綢布哪來美麗的衣裳?它們這些布匹也是有責(zé)任的。
賬臺是個小玻璃房子,女收銀員坐在里面就像坐在檢閱臺上,三股鐵絲從各個柜臺的上空通向這里,酷似如今城市中的高架橋,交通便捷。柜臺上的營業(yè)員做好了買賣,把錢和布票夾在夾子里,夾子好比一架小飛機,上了航線,嗖的一聲,就飛到了小玻璃房子里面。
或許是與布匹打慣了交道,愛民綢布店的營業(yè)員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脾氣也像布料一樣溫和柔軟,缺乏其他商業(yè)戰(zhàn)線的同志常有的莫名的火氣和斗爭方向,尤其是被女人們喚作申師母的那個,她見人就笑,不管你是好人壞人,只要你有布票,只要你聽從了她的建議,選定了布料和長度,她就滿足地微笑著,把布匹抱出來,啦、啦、啦,布匹在玻璃柜臺上一串滾翻,將它的花紋和質(zhì)地一點點地鋪開,展示給你看?;y是保守的掩掩藏藏的,質(zhì)地是稀疏的差強人意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布匹在出售的過程中不見一絲痛苦,相反是帶有某種歉意,而申師母為人熟悉的微笑,你也可以看作是安撫性的笑容,這笑容的潛臺詞是:不是什么好料子,不過棉花那么緊張,上哪兒去剪從前那么好的布料呢,湊合著剪回去裁件衣服吧。
這申師母是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前成記的老板娘,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她的老板娘生涯剛剛開始就結(jié)束了。我們后來看著她在愛民綢布店里為人民剪布,把頭發(fā)都剪白了。白了頭發(fā)的申師母仍然保持著她的為人民服務(wù)的微笑,人緣一直很好,但有的女顧客私下里議論說,申師母現(xiàn)在不如以前那么熱情了,你問她話她神情恍惚,更讓人驚訝的是她剪了一輩子布,現(xiàn)在一下剪子手就抖,不知是怎么回事,好幾個女顧客把紙包里的布打開后發(fā)現(xiàn),布頭竟然是歪的。
后來大家知道申師母得了病,得的是精神方面的病。她女兒能說出那個怪里怪氣的病的名稱,可惜大家都沒記住,只是哀嘆一個這么好的人怎么腦子出了問題,怎么不讓街上的那幾個潑婦惡漢得這個怪病。申師母離開了橋邊的布店,天天坐在家門口曬太陽,膝蓋上放著一只棉墊子,坐在那里仍然向人們微笑著,但你一眼能看出來那是個病人,她的目光定定地盯著路人的衣服,她的花白的腦袋始終在向左右兩邊搖晃,好像在否定大家的穿著打扮:
不好看不好看。
你穿得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