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隱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在中國很多的山谷里,至今仍有許多人在那里耕作、修行、隱居,終南山更不例外。所以我們可以對此保持樂觀。 山路是我們進山的第一大障礙。這座山有大小幾百個山谷,有很多地方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對于只圖玩樂的大眾來說,它是值得敬畏的;而對于隱士們來說,那連綿數(shù)百里的青山、通路周圍生長了上千年的松柏就是他們的歸宿、他們的伙伴。 這座山里生活著草藥師、冥想者、僧人、道士,以及尋找自己生活之道的行者。他們與山一起呼吸,一同沉睡,一道醒來。他們穿著草鞋,遠眺青山,在山中垂釣,乘木舟、泛清流,與明月、新雪、綠松同樂。他們的孤獨感于山中的漫游時光中與日俱增,但是生命卻倍加飽滿,心地澄亮。而這些山谷絕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地理意義上的存在,它們象征著一種自上古時代以來就存在的隱士、隱逸精神。
從古代開始,在白云下修行,林立的茅篷,藤杖、蓑衣、瓜果、菜蔬構成了隱士們形而上的生活內(nèi)容。而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在長達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的背后,他們則更多的是身體力行,竹杖芒鞋、素衣斗笠,依靠自己的辛苦勞作而生活著。很少有時間枯坐在那些古老的樹下沉思,他們在避免思慮過多。這是修行的目標之一,去除雜念,返璞歸真。顯然,在終南山的很多隱士都依靠耕田、種植蔬菜而生活,他們延續(xù)了這種生活傳統(tǒng)。不過,這些隱士的類型非常復雜,有很多沒有留下姓名,我們要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只能對望著終南山默默地去想象這種生活場景。 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前,必須找到真正的隱者。只有在放下現(xiàn)代文明世界里對隱居獵奇的態(tài)度之后,才能真正進入現(xiàn)代隱士的生活世界。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但是心誠則靈,在終南山尋找隱士依舊是可能的,只是前提要求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體力、機緣。 最終,我們有幸在終南山尋訪到了一位隱士,我們稱他為明居士。他的家就在終南山的翠云嶺靠近頂峰的山谷里,這位明居士在這里已經(jīng)生活了十年。
尋找居住在終南山的居士,這個計劃籌劃了很長時間。因為在此之前,重新認識人本身所具有的靈性,重新認識終南山是必須要做的功課。而貿(mào)然闖進隱士在深山的草廬,只是一種冒失和沖動。這種草堂生活方式,在山谷里經(jīng)歷的故事,并非僅靠邏輯思維就能夠了解的。 這位明居士在住山之前,已經(jīng)在終南山修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他出了閉關的山洞,準備過一種田園生活。這是隱士們漫長修行之后的選擇,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田園生活中的樂趣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引人注意的話題。 他是一個修行人,但與嚴格意義上的修行者、隱士有所不同。他的故事似乎本來就是為了完善或者改變?nèi)藗儗﹄[士、修行者的定義而產(chǎn)生的。他在山谷里自己建起草堂,開墾田園,修建院落,讓我們想起公元3~4世紀時魏晉時代的士人們熱愛隱逸的傳統(tǒng)。在終南山,這種生活的遺風和內(nèi)在核心部分依舊可以找到,或者說,古代桃花源的傳說從來未曾失傳。
據(jù)明居士說,這座山從幾千年前就有隱士居住、修行的記載。終南山北面古長安城里的大明宮與這座山遙遙相對。假借隱居而獲取朝廷青睞的士子們都是乘著車馬往來于朝野,周旋于不同的王侯之間,以辯才和智謀獲取君王的寵愛。但真正的隱士并不是在尋找世外桃源,并不是為了物質(zhì)生活而像古代的一些隱士那樣尋找一條終南捷徑。 明居士在這里已經(jīng)生活了十多年。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住山的修行者,明居士說自己只是眾多的終南山修行人中普通的一位。 十多年的時間,他已經(jīng)與這座山有了一種默契。他認為自己并不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修行者,他的生活方式和經(jīng)歷更像是一種隱居生活的開創(chuàng)。在終南山,他是一位現(xiàn)代隱士: 茫茫大山之中,棲身在幾間草堂,每天在山中勞作,已經(jīng)重新回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