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活在新聞里

自由在高處 作者:熊培云


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類歷史。你一定會輕而易舉地想到許許多多黑暗的場景:沖突、流血、暴動、自殺,甚至大屠殺……公平總是理所當然,而不公正的事卻長久縈繞于心,時而讓你寢食難安。難怪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先生當年會這樣感慨:所謂人類歷史,不過是一個寫滿人性壞話的記事本。

那么新聞呢?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新聞一樣在不斷地說著人性的壞話:某些官員腐敗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發(fā)生了屠殺嬰幼的慘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惡早已經(jīng)令人發(fā)指;某地有人自殺了,而且是幾連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某地有人在政府門前集體下跪了,為了解決問題;某人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而你對此無能為力……

天天面對的都是這樣的新聞,你難免會心生絕望:這世界、我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么?當然,這樣的絕望時間通常不會很長,常常轉(zhuǎn)瞬即逝,人得學會積極生活,化解悲情,至少我是這樣。因為我知道,新聞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聞是免不了要說人性的壞話的。就像我們現(xiàn)在通常說的“要在生活中維權(quán),不要在維權(quán)中生活”,那好,也請你不要活在新聞里。

這實際上關(guān)系到一個媒介素養(yǎng)的問題。所謂媒介素養(yǎng),說到底就是受眾接受、解讀媒介信息的一種能力。

就個人而言,如果你能積極獨立地思考,通常都不會天真地以為新聞里的“壞人壞事”就是我們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個“形勢一片大壞”的結(jié)論,正如當年“形式一片大好”的宣傳不能夠遮蔽現(xiàn)實的貧困一樣。就新聞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罷,壞也罷,都只是對生活的取景,對現(xiàn)實的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就政府而言,同樣應(yīng)該具有的媒介素養(yǎng)是,負面新聞并不構(gòu)成對其工作的全盤否定,更不意味著媒體包藏惡意。一個人在生活上有潔癖,人們多會投以同情之理解,畢竟,那也算是個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無權(quán)干涉;但如果帶著潔癖去看新聞,去搞管理,去執(zhí)政,難免脫離實際,而且顯得公私不分。生活不是童話,童話里也有大灰狼。又必須承認的是,媒體大張旗鼓報道“說人性壞話的新聞”,除了商業(yè)上的考慮外,還因為媒體肩負了一種責任,即社會需要通過它了解國家與社會運行是否正常。

伴隨著自殺案與惡性殺人事件頻繁出現(xiàn),人們在討論一個問題,即媒體的相關(guān)報道是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方面有些媒體著實需要省思。在過去的文章中,我曾經(jīng)批評中國的一些媒體總是不厭其煩地描述殺人過程與殺人現(xiàn)場,唯恐讀者不能身臨其境。但另一方面,公眾或者政府過度批評媒體的負面報道,難免有苛責之嫌。

作為一種平衡,其實重要的是改變受眾的觀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媒體報道遠處的一場火災(zāi),你卻因此燒毀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顯然不是媒體,而是縱火者;另一方面,全社會更要直面已然發(fā)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徹底改造,而不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幼兒園不安全,要加強保安,更要消除“深層次原因”,而不是嘴上說說;有人自殺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其走上絕路。如果一個工廠接二連三發(fā)生跳樓事件,這已經(jīng)不是個體的絕望,而是集體性的絕望。

一個理性的社會,應(yīng)該給那些潛在的自殺者以繼續(xù)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繼的勇氣。說一個人以死“喚醒社會”,實在是輕賤了人的生命,因為誰都應(yīng)該好好活著;如果這種死不能夠讓社會去了解背后更實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責是媒體起了壞作用,并大加討伐,實在是用錯了力。

因為這些事情的發(fā)生,許多人都在討論“維特效應(yīng)”。據(jù)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發(fā)表后,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fā)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說“風潮”,顯然是言過其實了。事實上,《少年維特之煩惱》也讓很多人活了下來,幫他們消解了內(nèi)心的絕望與憂愁,其中包括歌德

本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