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華老字號都是一個品牌奇跡,同仁堂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京城最老的老字號鶴年堂的歷史超過600年,今天他們不單單是品牌,更多是一種文化,但當我們提起這些品牌,最津津樂道的還是那些為人熟知的動人故事。
大宅門里讀懂同仁堂
少年康熙曾得過一場怪病,全身紅疹,奇癢無比,宮中御醫(yī)束手無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宮散心,信步走進一家小藥鋪,藥鋪郎中只開了便宜的大黃,囑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囑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轉,不過三日便痊愈了。為了感謝郎中,康熙寫下“同修仁德,濟世養(yǎng)生”,并送給他一座大藥堂,起名“同仁堂”。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中華老子號品牌――同仁堂誕生的故事。一六六九年,同仁堂藥鋪落成。時過339年,這間比美國歷史還長107年的百年老店深深影響著幾個世紀的中國人,首先影響到的便是聽到同仁堂誕生故事的人們,一家平民小店與皇室的故事,一個小郎中打敗宮中御醫(yī)的故事,在當時像是今天的頭版新聞,故事中說明的高超醫(yī)術夾雜著傳奇色彩,看病的,或聽故事的人群紛至沓來。
一個傳統(tǒng)的商業(yè)品牌不像旅游品牌單純販賣精神食糧那樣,能長久地依靠一個故事傳遞的精神來謀取利益,無論品牌故事多么動聽,傳統(tǒng)的商業(yè)品牌販賣的始終是有型的產品和可感知的服務,產品更新?lián)Q代,代替產品出現(xiàn),與競爭對手同質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決定了這樣的品牌不可能因為一個故事,而延續(xù)幾百年的生命。同仁堂也不行。
康熙的故事給了同仁堂強大的生命,但每一個生命都有盡頭。延續(xù)生命,同仁堂還需要更多的傳奇故事來提醒消費者他的存在。
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同仁堂幾乎和清朝的每一代皇帝都有故事,雍正元年,皇帝親自授命同仁堂專辦御藥供奉,之后皇帝、后妃吃的藥都是同仁堂制作的。慈禧垂簾聽政時特別青睞同仁堂的養(yǎng)生保健配方,如珍珠粉,益母草膏,還特準跨過御藥房直接供藥。
新中國成立之后,同仁堂經理樂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85年,同仁堂成立315周年,慶祝大會開在了人民大會堂,李先念、彭真、烏蘭夫、王震、薄一波、鄭天翔、方毅等國家領導人紛紛為同仁堂題詞,數量達到30余幅。
輝煌的故事有很多,但同仁堂畢竟是一家面向大眾的藥房,最令同仁堂深入人心的還是同仁堂與他的消費者之間的故事。同仁堂一直用心為每一個患者服務,每一天都會發(fā)生無數不起眼的小故事:
清朝,二月的北京城要掏泄水溝,但這讓市民的出行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會跌在污泥中。為了方便晚上的行人,同仁堂派出大量的人力,在掏溝的地方掛上白紗燈為行人指路。
舊中國同仁堂出資設粥場,施舍棉衣,救濟窮苦百姓。
1984年《經濟日報》登出一篇同仁堂顧客的感謝文章,事情起因只是一件一分錢的交易:顧客要購買一分錢的天仙騰,同仁堂的店員前后跑了兩趟,認真地抓藥,本以為大藥房對小生意不感興趣的顧客瞬間被感動了,回家立即撰寫文章,盛贊同仁堂的敬業(yè)精神。
延續(xù)300多年的同仁堂,有輝煌的大故事,有感人的小故事,更有富含民族精神的歷史故事:在20世紀初的那段特別時期,日本企圖在中國進行資本滲透,控制中國經濟,由于同仁堂名氣大,日本商人屢次與同仁堂當家人會面,企圖說服同仁堂允許其投資入股,都被同仁堂一口回絕。為了給同仁堂施壓,日本商人在京城賣起了一種日本人研制的避暑開胃藥“仁丹”,獨特的功效讓“仁丹”銷量迅速上升,大大高于產品價值的“仁丹”賺走了大量的中國資本,為了抵制“仁丹”, 同仁堂組織大批老藥工徹夜研制,最后炮制出一種“六神丸”。主治和功能,遠遠超過了日本的“仁丹”,價格還較仁丹便宜許多。日本商人見利益受損,企圖用高價誘惑同仁堂出讓六神丸的配方,但都遭到嚴辭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