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資產(chǎn)者階層(42)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作者:梁曉聲


他們政治上的最積極的態(tài)度,乃是對“安定”的本能的心理傾向。

在這一點上,他們可能比中國目前所有階層都真誠。

不過他們也同時是心理上最不受動蕩威脅的階層。因為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持有不同國籍的護照以防萬一。

此階層的形成,引出了“貧富懸殊”這個中國當代十分敏感的話題。

但是,倘我們冷靜地客觀地加以分析,則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承認——中國的貧者之所以貧,其實主要并非是由于他們變富了。換言之,“下崗”工人主要不是由于他們的出現(xiàn)才“下崗”的,失業(yè)者也主要不是由于他們的出現(xiàn)才失業(yè)的。即使他們目前都不是富人,下崗者照樣下崗,失業(yè)者照樣失業(yè),貧者照樣貧。這一切時代的不幸,主要乃是由體制的更型轉(zhuǎn)態(tài)造成的。此種嚴峻情況之下,命運遭受沉重打擊的幾乎一向是平民百姓。從表面看,他們大多數(shù)人似乎并未參與“體制內(nèi)”的“蛋糕”的分配。他們大抵是在一份份“體制內(nèi)”的“蛋糕”在“體制外”流通的過程中富起來的。一份“蛋糕”在流通的過程中,尤其在從“體制內(nèi)”流通于“體制外”的過程中,是會翻倍增值的。這是商業(yè)的法術,他們受益于此過程。國家主宰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體制內(nèi)”的分配,轉(zhuǎn)折主宰他們少數(shù)人在“體制外”的分配。國家只能就“蛋糕”分“蛋糕”,轉(zhuǎn)折卻分配機會。在商業(yè)時代,一個機會比一份“蛋糕”寶貴得多,而特權也是可以流通的。它流通于“體制外”也變成機會,有了那樣的機會傻瓜都能富起來。

誠如愛默生所言:“就像在戰(zhàn)爭中,在政府里,在文壇上一樣,在商業(yè)中也有天才;沒有人告訴我們?yōu)槭裁催@個人或那個人會獲得好運氣。它就在于每個人的具體條件,這便是商業(yè)本身能告訴你的全部內(nèi)容?!?/p>

金錢的“生長”只能依賴于金錢的“種子”。權力變成金錢的“種子”,比知識和勤勞變成金錢的“種子”簡單容易何止一百倍。從這一事實出發(fā),我們不得不作結論——“權錢交易”的手,間接伸入到每一個中國平民百姓的衣兜里過!

相當多數(shù)的中國人,對這一個新興階層的看法,又往往過于浪漫天真。那就是——將太多的社會慈善、社會公益義務寄托于這個階層。

道理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他們富了,所以他們應該做榜樣。

這一種寄托是太理想主義的。

慈善源于仁愛之心。

公益義務的熱忱源于社會責任感。

一個人在往錢柜里存放錢的同時,并不見得會將那兩樣可貴的東西也存放進去。富人的心,尤其中國的,較缺少宗教情感熏陶的富人的心,的確是和他們的錢柜的作用相似的。他們的錢柜里沒有的,他們的心里也不大會有。有,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比他們成為富人的過程要長得多。也許我們期望的東西,將在他們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身上才有所體現(xiàn)。如果我們還相信進化論,我們就應該堅定地相信:中國的富人在心性上也是終究會進化的。

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曾提醒世人:“這樣的想法是極為荒謬的,就是認為商業(yè)的事情在它自身的范圍內(nèi)可以成為一種理想的文化。如果誰覺得它可以把為社會服務作為它自身的宗旨,并希望它來代表社會良知,像它一貫自我標榜自我宣傳的那樣——那么這個人的頭腦就太簡單了!”

我們當然會因一位每月只領取少得可憐的退休金的老人面對慈善或社會公益義務的虔誠之舉而萬分感動;卻大可不必因一個富人表現(xiàn)得無比冷漠一毛不拔就憤世嫉俗起來。因為——仁愛之心和社會責任感,恰恰存在于最廣大的最普通的公眾意識里。世界一向如此。因為并不富有,所以沒資格擺闊、比闊。而比闊之心必抵消仁心。

同時也得承認,具有仁愛之心的富人是有的。你的仁愛表現(xiàn)在為一個窮孩子捐了一個書包,而他一旦慷慨解囊,一千名兒童就有了一所美麗的學校。量使質(zhì)在這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據(jù)我所知,在美國,有大約六百萬民間慈善機構,而且,其百分之九十以上,乃是私人捐款。又百分之九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源于資產(chǎn)者階層和中產(chǎn)者階層的捐款。

富人們在美國是一個樣子,在中國是另一個樣子。美國的富人也并非皆是天生的上帝派遣于人間的慈善使者。美國這個國家對富人的要求比對窮人的要求嚴格得很。而中國的某些官員給予中國富人的“關懷”,則比給予中國窮人的體恤多得多。

種什么,收什么。

美國的法律、新聞,幾乎時刻在以監(jiān)督的目光注視著富人。

中國的法律對于中國的富人們是不是像對中國的窮人們一樣的嚴厲我不敢說。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但是我常見到在一些早市或晚市上,收稅人對于擺攤的小販們真是如狼似虎。我也知道中國的富人們,怎樣與中國的某些稅務官員、公檢法官員們稱兄道弟,關系一團火熱。而另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是——中國的某些媒介投向富人們的目光,往往并不是監(jiān)督式的,而是諂媚式的。甚至,有時可以說是“賣春”式的。富人一出錢,它們就欣喜若狂地,忙不迭地為富人們大肆鼓噪。不惜辟出版面宣傳富人的名車和他們的寵物,甚至繪聲繪色地講述他們的哈欠他們的噴嚏他們的傷風感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