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時期:試探與靠攏。
孫策進入江東后,對江東世家大族的認識有一個轉變過程。草創(chuàng)江東六郡時,孫策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江東大族的實力之厚,年少氣銳的他以為,憑他手下眾多的能征慣戰(zhàn)之士,無須仰給當?shù)卮笮眨湍茉诮瓥|建功立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所以,孫策對不服從他號令的人,一概誅之而后快,其中既包括由朝廷任命,視孫策為叛逆的州郡長吏,如許貢、劉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據(jù)一方、不服從孫策號令的地方豪強割據(jù)勢力,如嚴白虎、鄒他、錢銅等,以及吳地大族如盛憲等。在專賴武力行事的過程中,孫策漸漸看清了江東大族潛在實力的深厚,并進而得出結論:要想在江東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必須改變以前的一味用強政策,實現(xiàn)與江東大族的合作。這是孫策的一大戰(zhàn)略轉變,盡管孫策生前并沒有明確表露這一意圖,但我們可以從他安撫、網(wǎng)羅吳地人才的做法中窺知一二。
其一,孫策入?yún)呛螅瑖栏窦s束手下部隊,禁止擾民,以博得吳地百姓,當然也包括吳地大姓的好感。入?yún)侵?,孫策在吳地老百姓的傳聞中形象不佳,“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在孫策大軍入?yún)呛螅败娛糠盍睿桓姨斅?,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竟以牛酒詣軍”。一支戰(zhàn)斗力強大而且紀律嚴明的軍隊,不但能得到吳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而且也令江東大族備感寬慰。
其二,孫策對江東大族的結好,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吳地人士的搜羅與重用上。孫策轉戰(zhàn)江東六郡時,身邊除孫氏宗族中人孫河、孫靜、吳景等,淮泗精英如張昭、周瑜、黃蓋、程普、周泰等跟隨外,還有一批江東的文臣武將,其數(shù)量雖不可與孫權時期同日而語,但也是孫策傾心接納的結果。而且,這批吳地人士大多身居顯職,孫策也視之為股肱,倚之頗深。如朱治,丹陽人,孫策進軍江東時,朱治以吳郡都尉的身份驅走原吳郡太守許貢,迎孫策順利入?yún)?。朱治資歷既高,功勞又著,又與吳地大姓關系密切,在吳地有著相當?shù)谋砺首饔谩S莘?,會稽余姚人,孫策攻王朗時依附,他不見容于孫權,卻為孫策所重,孫策甚至讓虞翻出使中原,令北方士大夫一睹南士風采的打算。虞姓為會稽四姓之首,系文化士族。虞翻與朱治的依附,對吳地人士起了一文一武的模范作用。其他如董襲,會稽余姚人,“孫策入郡,襲迎于高遷亭”,是最早投附孫吳政權的吳地人士之一;凌操,吳郡余杭人,“孫策初興,每從征伐,常冠軍履鋒”;賀齊,會稽山陰人,“孫策臨郡,察舉孝廉”,后戎馬一生,為孫吳政權東征西討;全柔,吳郡錢塘人,“孫策到吳,柔舉兵先附,策表柔為丹楊都慰”,全柔出身名門,祖上曾為漢尚書郎右丞,算得上江東文化士族,影響力頗大;還有芮良,丹陽人,父芮祉跟隨孫堅征戰(zhàn),自己跟從孫策平定江東,“策以為會稽東部都尉”。這批江東人士在孫策入?yún)乔昂缶鸵讶谌雽O氏集團,并對孫吳政權忠心耿耿,權勢與地位也日見其上,除虞翻為孫權流放外,其余大多被孫權重用。
孫策的這一戰(zhàn)略意圖,在他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得到了最終體現(xiàn)。孫策臨去世時,張昭等人按常理推測,孫策極可能會選擇和自己性格相近,即同樣以“驍悍果烈”著稱的三弟孫翊為繼承人,卻不料孫策選中了孫權。“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原因孫策交待得很清楚,“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要立足江東,不能單憑武力行事,尤其在如何處理與江東大族的關系這一決定孫氏前途的關鍵問題上,光有武力的孫翊顯然是難以勝任的,唯有“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yǎng)士”的孫權才是最佳人選。
漢末天下大亂,江東地區(qū)雖有劉繇、王朗這些朝廷牧守,但他們能力有限,自保尚且不暇,江東大族當然不可能死力相效,如虞翻對王朗,不過是盡一種道義上的責任罷了。當勢力強大的孫策擁眾南下時,江東大族自然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依附問題關系到江東大族的前途去向,意義相當重大,在不能斷定孫策能否保護其根本利益之時,江東大族是不會貿(mào)然投靠的。換言之,一旦孫策表現(xiàn)出足夠的實力和能力,那么江東大族的傾心歸靠就是意料中的事。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隨著孫氏集團勢力的逐步穩(wěn)固和擴大,尤其在孫策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之后,江東大族的猜疑之心漸次消弭。只是,大姓的猜疑之心雖去,與孫氏集團全面攜手的時機卻還未成熟,全面合作尚需等待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