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馬墻在廣元涼山鄉(xiāng),距劍閣縣城十七公里。其地有五丁廟,相傳是五丁力士開山處,這個傳說,為李白《蜀道難》增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
相傳蜀漢猛將張飛出征中原時,信使失蹄墜崖,為了避免事故再度發(fā)生,貽誤軍機,張飛遂令將士在驛道險要處筑墻攔馬,以確保行軍的安全。
攔馬墻分為土墻與石墻——土墻以卵石砌成外層,中間筑以泥土;石墻以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做黏合劑,建筑牢固美觀,上涂白灰以為警示。墻高超過1米,寬約0.8米,長度不一,視險道情況而定。
古柏夾道成蔭,是蜀道最為靚麗的、獨具特色的景觀。攔馬墻一帶古柏參天,疏密有致,蒼翠挺拔,老干虬枝,各具情態(tài),粗者十人以上方能合抱,或稱“狀元柏”,或稱“關(guān)刀柏”,或稱“觀音柏”,或稱“石牛柏”,或稱“淌腸柏”,或稱“七仙女樹”等等,巧立名目,不一而足。
【鏈接一】清涼橋
清涼橋是一座青石橋。相傳蜀相諸葛亮為北伐曹魏,以圖中原,于建興五年(227)修筑此橋,兼設(shè)館舍驛站。
因為古戰(zhàn)場遺址,或稱“鬼門關(guān)”,后人附會建有望鄉(xiāng)臺、奈何橋、陰陽界、鬼門關(guān)、龍游夜雨等景點。
相關(guān)詩詞
劍門中斷古梁山,橋號清涼水石潺。
忽聽大風(fēng)枝上吼,云深疑有老龍還。
(清·陳韋《清涼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