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產(chǎn)鞋的,為了尋找更多的市場,兩個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許多的銷售人員。這些銷售人員不辭辛苦,千方百計地搜集人們對鞋的需求信息,不斷地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公司。
有一天,A公司聽說在赤道附近有一個海島,島上住著許多居民,于是想在那里開拓市場,便派銷售人員到島上了解情況。很快,B公司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他們唯恐A公司獨占市場,趕緊也把銷售人員派到了那里。
兩位銷售人員幾乎同時登上海島,他們發(fā)現(xiàn)海島相當(dāng)封閉,島上的人與大陸沒有任何來往,他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他們還發(fā)現(xiàn)島上的人衣著簡樸,幾乎全是赤著腳,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蠣子的人為了避免礁石硌腳,才在腳上綁些海草。
兩位銷售人員一上海島,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注視著陌生的客人,議論紛紛。最讓島上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客人腳上穿的鞋子。島上人不知道鞋是什么東西,便把它叫作“腳套”。他們從心里感到納悶:把“腳套”套在腳上,不難受嗎?
A公司的銷售人員看到這種狀況,心里涼了半截。他想,這里的人沒有穿鞋的習(xí)慣,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場呢?他二話沒說,立即乘船離開了海島,返回了公司。他在寫給公司的報告上說:“那里沒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起鞋的市場?!?/p>
與A公司銷售人員的態(tài)度恰好相反,B公司的銷售人員看到這種狀況心花怒放,他覺得這里是極好的市場,因為沒有人穿鞋,所以鞋的市場潛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島上,與島上的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銷售人員在島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戶做宣傳,告訴島上的人穿鞋的好處。他親自示范,努力改變島上的人赤腳的習(xí)慣。同時,他還把帶去的樣品送給了部分居民。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軟舒適,走在路上他們再也不用擔(dān)心扎腳了。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島人也向他們的同伴們宣傳穿鞋的好處。
這位有心的銷售人員還了解了島上的人的腳型,了解了他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特點,然后給公司寫了一份詳細(xì)的報告。公司根據(jù)這些報告,制作了一大批適合島上的人穿的鞋,這些鞋很快便銷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終于在島上建起了鞋的市場,賺了很大的一筆錢。
同樣面對赤腳的島人,A公司的銷售人員認(rèn)為沒有市場,B公司的銷售人員認(rèn)為大有市場,兩種不同的觀點表明了兩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簡單地看問題,的確會得出第一種結(jié)論。但我們贊賞后一位銷售人員,他有發(fā)展的眼光,他能從“不穿鞋”的現(xiàn)實中看到潛在的市場,并懂得“不穿鞋”可以轉(zhuǎn)化為“愛穿鞋”。他為此進(jìn)行了努力,并且獲得了成功。
如果是你處在他們的位置上,你會屬于哪種類型呢?也許你屬于后一種,這是最好不過的了。但你更有可能屬于前一種,這樣的話就說明你還稱不上是“優(yōu)秀的銷售員”,說明你還沒有把握開發(fā)新客戶的一些技巧,也沒有真正意識到開發(fā)新客戶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