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yè)后,到北京來上大學,念的是西洋文學系。但是只要心有所感,就如骨鯁在喉,一吐為快,往往寫一些可以算是散文一類的東西。第一篇發(fā)表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題目是《枸杞樹》,里面記錄的是一段真實的心靈活動。我十九歲離家到北京來考大學,這是我第一次走這樣長的路,而且中學與大學之間好像有一條鴻溝,跨過這條溝,人生長途上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這情況反映到我的心靈上引起了極大的波動,我有點驚異,有點擔心,有點好奇,又有點迷惘。初到北京,什么東西都覺得新奇可愛;但是心靈中又沒有余裕去愛這些東西。當時想考上一個好大學,比現在要難得多,往往在幾千人中只錄取一二百名,競爭是異常激烈的,心里的斗爭也同樣激烈。因此,心里就像是開了油鹽店,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但是美麗的希望也時時向我招手,好像在眼前不遠的地方,就有一片玫瑰花園,姹紫嫣紅,芳香四溢。
這種心情牢牢地控制住我,久久難忘,永遠難忘。大學考取了,再也不必擔心什么了,但是對這心情的憶念卻依然存在,最后終于寫成了這一篇短文:《枸杞樹》。
這一篇所謂處女作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同我后來寫的一些類似的東西有什么關系呢?仔細研究起來,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是有的,首先就表現在這篇短文的結構上。所謂結構,我的意思是指文章的行文布局,特別是起頭與結尾更是文章的關鍵部位。文章一起頭,必須立刻就把讀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讓他非讀下去不可,大有欲罷不能之勢。這種例子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頗為不少的。我曾在什么筆記上讀到過一段有關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寫《相州畫錦堂記》的記載。大意是說,歐陽修經過深思熟慮把文章寫完,派人送走。但是,他忽然又想到,文章的起頭不夠滿意,立刻又派人快馬加鞭,追回差人,把文章的起頭改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自己覺得滿意,才又送走。
我想再舉一個例子。宋朝另一個大文學家蘇軾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潮州韓文公廟碑》,起頭兩句是“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豆盼挠^止》編選者給這兩句話寫了一個夾注:“東坡作此碑,不能得一起頭,起行數十遭,忽得此兩句,是從古來圣賢遠遠想入?!?/p>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我現在暫時不舉了。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以多么慎重嚴肅的態(tài)度來對待文章的起頭的。
至于結尾,中國文學史上有同樣著名的例子。我在這里舉一個大家所熟知的,這就是唐代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這一首詩的結尾兩句話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弊屓烁械巾嵨稛o窮。只要稍稍留意就可以發(fā)現,古代的詩人幾乎沒有哪一篇不在結尾上下工夫的,詩文總不能平平淡淡地結束,總要給人留下一點余味,含吮咀嚼,經久不息。
寫到這里,話又回到我的處女作上。這一篇短文的起頭與結尾都有明顯的慘淡經營的痕跡,現在回憶起來,只是那個開頭,就費了不少工夫,結果似乎還算滿意,因為我一個同班同學看了說:“你那個起頭很有意思?!笔裁唇小昂苡幸馑肌蹦?我不完全理解,起碼他是表示同意吧。
我現在回憶起來,還有一件事情與這篇短文有關,應該在這里提一提。在寫這篇短文之前,我曾翻譯過一篇英國散文作家LP Smith的文章,名叫《薔薇》,發(fā)表在1931年4月24日《華北日報?副刊》上。這篇文章的結構有一個特點。在第一段最后有這樣一句話:“整個小城都在天空里熠耀著,閃動著,像一個巢似的星圈?!边@是那個小城留給觀者的一個鮮明生動的印象。到了整篇文章的結尾處,這一句話又出現了一次。我覺得這種寫法很有意思,在寫《枸杞樹》的時候有意加以模仿。我常常有一個想法:寫抒情散文 (不是政論,不是雜文),可以嘗試著像譜樂曲那樣寫,主要旋律可以多次出現,把散文寫成像小夜曲,借以烘托氣氛,加深印象,使內容與形式彼此促進。這也許只是我個人的幻想,我自己也嘗試過幾次。結果如何呢?我不清楚。好像并沒有得到知音,頗有寂寞之感。事實上中國古代作家在形式方面標新立異者,頗不乏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個有名的例子?,F代作家,特別是散文作家,極少有人注重形式,我認為似乎可以改變一下。
“你不是在這里宣傳‘八股’嗎?”我隱約聽到有人在斥責。如果寫文章講究一點技巧就算是“八股”的話,這樣的“八股”我一定要宣傳。我生也晚,沒有趕上作“八股”的年代。但是我從一些清代的筆記中了解到“八股”的一些情況。它的內容完全是腐朽昏庸的,必須徹底加以揚棄。至于形式,那些過分雕琢巧偽的東西也必須否定。那一點想把文章寫得比較有點邏輯性、有點系統(tǒng)性,不蔓不枝,重點突出的用意,則是可以借鑒的。寫文章,在藝術境界形成以后,在物化的過程中注意技巧,不但未可厚非,而且必須加以提倡。在過去,“八股”中偶爾也會有好文章的。上面談到的唐代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就是試帖詩,是“八股”一類,盡管遭到魯迅先生的否定,但是你能不承認這是一首傳誦古今的好詩嗎?自然,自古以來,確有一些名篇,信筆寫來,如行云流水,一點也沒有追求技巧的痕跡。但是,我認為,這只是表面現象。寫這樣的文章需要很深的功力,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我們平常說的“返璞歸真”,就是指的這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極難達到的,這與率爾命筆,草率從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決非我一個人的怪論,然而,不足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