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眼中的張中行(1)

季羨林自選集:悼念憶 作者:季羨林


接到韓小蕙小姐的約稿信,命我說說張中行先生與沙灘北大紅樓。這個題目出得正是時候。好久以來,我就想寫點有關(guān)中行先生的文章了。只是因循未果。小蕙好像未卜先知,下了這一陣及時雨,滋潤了我的心,我心花怒放,靈感在我心中躁動。我又焉得不感恩圖報,欣然接受呢?

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以八十七歲的高齡,每周還到工作單位去上幾天班。難怪英文《中國日報》發(fā)表了一篇長文,頌贊中行先生。通過英文這個實為世界語的媒介,他已揚名寰宇了。我認為,他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老年知識分子的風(fēng)貌,為我們揚了眉,吐了氣。我們知識分子都應(yīng)該感謝他。

但是,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不能不承認這是一件怪事:我與中行先生同居北京大學(xué)朗潤園二三十年,直到他離開這里遷入新居以前的幾年,我們才認識,這個“認識”指的是見面認識,他的文章我早就認識了。有很長一段時間,亡友蔡超塵先生時不時地到燕園來看我。我們是濟南高中同學(xué),很談得來。每次我留他吃飯,他總說,到一位朋友家去吃,他就住在附近?,F(xiàn)在推測起來,這“一位朋友”恐怕就是中行先生,他們倆是同事。愧我鈍根,未能早慧。不然的話,我早個十年八年認識了中行先生,不是能更早得一些多得一些潛移默化的享受,早得一些多得一些智慧,撬開我的愚鈍嗎?佛家講因緣,因緣這東西是任何人任何事物都無法抗御的。我沒有什么話好說。

但是,也是由于因緣和合,不知道是怎樣一來,我認識了中行先生。早晨起來,在門前湖邊散步時,有時會碰上他。我們倆有時候只是抱拳一揖,算是打招呼,這是“土法”。還有“土法”是“見了兄弟媳婦叫嫂子,無話說三聲”,說一聲:“吃飯了嗎?”這就等于舶來品“早安”。我常想中國禮義之邦,竟然缺少幾句見面問安的話,像西洋的“早安”、“午安”、“晚安”等等。我們好像挨餓挨了一千年,見面問候,先問“吃了沒有?”我同中行先生還沒有饑餓到這個程度,所以不關(guān)心對方是否吃了飯,只是抱拳一揖,然后各行其路。

有時候,我們站下來談一談。我們不說:“今天天氣,哈,哈,哈!”我們談一點學(xué)術(shù)界的情況,談一談讀了什么有趣的書。有一次,我把他請進我的書房,送了他一本《陳寅恪詩集》。不意他竟然說我題寫的書名字寫得好。我是頗有自知之明的,我的“書法”是無法見人的。只在迫不得已時,才泡開毛筆,一陣涂鴉。現(xiàn)在受到了他的贊譽,不禁臉紅。他有時也敲門,把自己的著作親手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時候。有一次,好像就是去年春夏之交,我們早晨散步,走到一起了,就站在小土山下,荷塘邊上,談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此時,垂柳濃綠,微風(fēng)乍起,鳥語花香,四周寂靜。談話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記不清楚。但是此情此景,時時如在眼前,亦人生一樂也??上г诖蠹s半年以前,他喬遷新居。對他來說,也許是件喜事。但是,對我來說,卻是無限惆悵。朗潤園輝煌如故,青松翠柳,“依然煙籠一里堤”。北大文星依然薈萃,我卻覺得人去園空。每天早晨,獨缺一個耄耋而卻健壯的老人,荷塘為之減色,碧草為之憔悴?!按饲榭纱勺窇?,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