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是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他的學生中山大學胡守為教授曾在中大為他舉辦過幾次紀念會或學術座談會,不少海內外學者趕來參加,取得了成功。臺灣一位參加過會的歷史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會上,只聽到了“偉大”、“偉大”,言外頗有憤憤不平之意,令我難解,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但是,偉大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哪一個人可以任意亂用的。依不佞鄙見,寅恪先生不但在偉大處是偉大的,在瑣細末節(jié)方面他也是偉大的?,F在舉出二三事,以概其余。
臨財不茍得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边@種教導屬于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之列。然而,幾千年來,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所以老百姓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此風之普遍,至今尤甚。什么叫“貪污腐化”,其中最主要的還是錢。不要認為這是一件小事。
青少年時期,寅恪先生家境大概還是富裕的,否則就不會到歐美日等地去留學。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在北京清華園居住教書,工資優(yōu)厚,可能是他一生中經濟情況最輝煌的時期。“七七”事變以后,日寇南侵。寅恪先生攜家?guī)Э?,播遷流轉于香港和大西南諸省之間,寢不安席,食不果腹。他一向身體多病,夫人唐筼士也同病相憐,三個女兒也間有病者。加之他眼睛又出了毛病,曾赴英國動過手術,亦未好轉,終致失明。此事與在越南丟掉兩箱重要圖書不無關系。寅恪先生這若干年的生活,只有兩句俗話“屋漏偏遭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可以形容于萬一。記述他這時期生活的文字頗多。但是,我覺得,表現得最樸素、最真實、最詳盡的還是其在致傅斯年的許多封信中(見《陳寅恪集?書信集》,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我在下面的引文,也都出于此書,只寫頁數、行數,不再寫書名)。下面我就根據這一本書,按時間順序,選取一些材料。
p33左起第4-5行“不必領中央研究院之薪水?!?/p>
P45左起第5-7行同上
羨林按:這件事發(fā)生在1933年。時先生任清華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主任。
P52右起第1-2行不能到會,不領取川資。
羨林按:這件事發(fā)生在1936年。與前件事一樣,是先生經濟情況比較好的時候。
p56-57在1939年,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借英庚款會二百英鎊?!叭缛刖吃S可證寄來,而路仍可通及能上岸,則自必須去,否則即將此借款不用,依舊奉還?!?/p>
P109,左起第6行:“兄及第一組諸位先生欲贈款,極感,但弟不敢收,必退回,故請不必寄出?!?/p>
以上兩件事,一在1939年,一在1945年,正是先生極貧困的時候;但是他仍堅決不取不該取之錢,可見先生之耿介。
p53,右起第四行先生說:“弟好利而不好名。”這是先生的戲言,他名與利是都不好的。在這方面,寅恪先生是我們的榜樣。
上面引的《禮記?曲禮上》中的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為古今仁人志士所遵守。但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由于一些不盡相同的原因,貪污腐化之風,頗有抬頭之勢。貪污與腐化,雖名異而實同,都與不同形式的“財”有關。二者互為表里,互為因果,最后又必同歸于盡,這已經是社會上常見的現象。寅恪先生,一介書生,清廉自持,不該取之財,一文不取。他是我們學術界以及其他各界的一面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