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遭失地失人的打擊,劉邦心中積郁難消,再加上項羽只許他帶軍三萬,這更讓人備感狼狽。劉邦原來擁有兵力十萬之眾,項羽為了抑制其勢力,大大削弱了他的兵力才放行。但是沒想到,在楚軍、諸侯軍中劉邦人氣很高,“粉絲”們紛紛表示愿意隨行,這樣便又多了“數(shù)萬人”。
前往南鄭的旅程遙遠且艱辛,尤其令劉邦心生寒意的是:一部分將領(lǐng)和士兵陸續(xù)逃亡,而剩下的士兵們總是高唱著思鄉(xiāng)之曲,整個隊伍委靡不振,軍心不穩(wěn)!這也難怪。劉邦手下的將領(lǐng)和士兵們多是自沛縣隨他入關(guān)滅秦的,大家一心向敵,原本以為等沛公當上了關(guān)中王,自己也可以撈個一官半職,衣錦還鄉(xiāng)。現(xiàn)在可好,被發(fā)配到了離家千里之外的巴蜀。關(guān)中三王虎視眈眈,加上關(guān)外的河南王申陽(都洛陽)、西魏王魏豹(都平陽)、殷王司馬卬(都朝歌),劉邦被徹徹底底地困在了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還會有什么前景?
“塞翁失馬,焉知非?!?,在一片逃亡之勢與哀唱之聲中,劉邦幸運地迎來了他生命中的一個貴人,一個軍事天才——韓信!
韓信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本是一位無業(yè)青年。由于家境貧寒,生活也不檢點,無法被推舉為吏,走不了官道;又不會做生意,商道也不通,只好在別人家蹭吃蹭喝,惹得人人都避他不及。他曾經(jīng)連續(xù)幾個月在淮陰縣城西一位亭長家蹭飯,亭長老婆實在忍無可忍,某日,她一大早便吃了早飯,等韓信來后,便死活不給做,韓信非常惱火,他知道亭長老婆是因為討厭自己才這樣,于是一怒之下便與亭長絕了交。
還有一次,韓信在淮陰城外垂釣,旁邊有好多老媽媽在漂洗棉絮。其中一位不忍心看韓信挨餓,便把自己的飯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韓信感激涕零,他對老媽媽說,我將來一定會厚報您的。老媽媽聽了這話很生氣,她竟認為韓信說大話,便訓(xùn)斥韓信說:男子漢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才給你飯吃,還能指望你有所回報嗎?
老媽媽的話對韓信到底起了如何的效用,我們不得而知,也不便妄自揣測。不過項梁率兵經(jīng)過淮陰時,韓信提一柄三尺劍參了軍。在項梁帳下,韓信只是個無名小卒,項梁戰(zhàn)死之后,又被分配給了項羽,被任命為侍從(郎中)。韓信曾試著多次進言項羽均石沉大海(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一直無法得到施展才華的空間,心里多少有點不爽。
劉邦被封漢王后,韓信便申請了“轉(zhuǎn)會”,可因為自己沒什么知名度,只領(lǐng)到一個管倉庫糧餉的小職位。本想借轉(zhuǎn)會當上主力,沒料到這次更麻煩,沒等他受到重用,就已經(jīng)因為犯法而被判處了死刑。韓信究竟犯了什么罪?史書中都沒有記載,無從考證,可能是一個誤會,或是一種偶然,然而不管是誤會還是偶然,最終卻意外地成就了韓信的后半生。
話說這次犯案,同案犯十三人,都已被處決,韓信是最后一個。正值處決之時,滕公夏侯嬰出現(xiàn)了。韓信知道此公是劉邦親信,身為太仆(劉邦的司機),便大聲朝他喊道,漢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嗎?那為什么要殺壯士?滕公聽到這話,覺得此人出言不凡,再將韓信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見高大魁梧,氣宇軒昂,于是下令不殺。
韓信有幸得太仆滕公一句話,被立即釋放。而滕公和韓信一交談,更覺此人十分了得,立即告知了劉邦。劉邦既往不咎,提拔韓信做了管糧餉的中級軍官(治粟都尉),但直到此時,劉邦尚未太過在意,更未看到韓信的出眾之處(上未之奇也)。
韓信雖然經(jīng)滕公力薦得以提拔,但仍舊沒被委以重任。于是他找到一個在劉邦面前說話更有分量的人,那就是蕭何!蕭何與劉邦一是同鄉(xiāng),二是同事,三是戰(zhàn)友,深得劉邦信任。韓信主動前往與蕭何深談了幾次,蕭何也異常驚訝韓信的才華。
話說隊伍來到南鄭時,已經(jīng)有幾十位將領(lǐng)陸續(xù)逃亡。韓信估摸著蕭何應(yīng)該已經(jīng)多次舉薦過自己,可劉邦依然毫不在意,于是決定另覓出路了。蕭何聽說韓信要開溜,一時頓急,來不及向漢王提申請打報告,一躍上馬,直追出去。此事后世有著諸多演繹,尤其是京劇和許多地方劇種現(xiàn)在依舊保留著這個節(jié)目:“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沒給任何人打招呼,致使消息訛傳到劉邦耳朵里就成了:蕭丞相“逃了”!劉邦大怒之余欲哭無淚,沒了張良、蕭何就如同失了左右手。幾天之后,蕭何返回軍中,第一時間前來拜見,劉邦見到他簡直又喜又惱,大罵蕭何,你為什么逃跑?蕭何解釋說,臣可不敢逃,臣這是追逃跑之人去了。劉邦又問,你這是去追誰?蕭何回答:我追的是韓信。劉邦再一次破口大罵,這一路逃亡的將領(lǐng)不下幾十個,那么多人你都不追,追什么韓信,這不是明擺著騙我嗎!蕭何堅定地說道,其他將領(lǐng)逃就逃了,回頭也很容易找到替代之人,可是這個韓信,舉國無雙??!漢王您如果只想就此當個漢王,或許用不著他韓信;如果想要奪取天下,便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一切就看漢王您怎么考慮了。
劉邦冷靜了一會兒,然后說,我想東進!待在這個鬼地方可不是長久之計!蕭何接過劉邦的話說,漢王您如果想東進,并重用韓信,他是可以留下來的;如果依舊不予以重用,他最終還會逃走(不能用信,終亡耳)。劉邦無奈妥協(xié)道,那好,我看在你的面子上任命他為將軍(吾為公以為將)。蕭何悠悠地說,我想即使您任命他為將軍,估計他也不愿留下來!劉邦聽聞此言,倒更來了脾性,對蕭何說,那我讓他當大將軍(吾以為大將)!蕭何立即應(yīng)道,如果真能這樣,那真是太好了(幸甚)。
話已至此,劉邦想馬上召見韓信,任命他為大將軍。蕭何趕忙阻止說,漢王您一向傲慢,拜大將軍這樣重要的事情也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隨隨便便,這也是韓信要逃走的主要原因(此乃信所以去也)。您若是真心想拜他為大將軍,就應(yīng)該選擇良辰吉日,齋戒,設(shè)立拜將臺,安排相關(guān)的儀式,這才妥當。劉邦心想這話說得也有道理,便答應(yīng)了。
漢軍的將領(lǐng)們聽說要劉邦要拜大將軍,人人心中竊喜,個個都揣測著自己好事將近。等到真正拜大將軍時才知道,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震驚(一軍皆驚)。
一番禮畢,劉邦恭敬地請韓信上座,對韓信說,蕭丞相多次力薦將軍,我很希望能跟將軍交流一下,不知道將軍有何賜教?韓信先是感謝了漢王的拜將,隨即向劉邦提了兩個問題:
若漢王出兵奪天下,是不是和項王去爭?劉邦回答說,是?。?/p>
那么漢王估計自己的勇悍和項王相比如何呢?劉邦沉默了半晌,坦誠道,我不如項王。
韓信接著說,我也認為漢王不如項王。但臣在項王手下做過事,讓我來告訴您項王的三大弱點吧:一是“匹夫之勇”,項王嗓門很大,一聲怒吼能讓上千人嚇癱在地,但他不會用將用人,只能算“匹夫之勇”;二是“婦人之仁”,項王對自己人心慈手軟、恭敬有禮,將士生了病,他見了會掉眼淚,甚至還會把自己的食物拿來與人分,但部下立了功,該加爵封位的時候,大印的棱角都被磨圓了他還緊握手中舍不得給人,這是“婦人之仁”;三是不得民心,項王雖然稱霸天下,收服眾諸侯,但他經(jīng)過的地方無不銷毀殆盡,天下百姓對他是敢怒敢怨而不敢言,實際上他早已民心大失了。
針對項羽這三大弱點,韓信建議漢王劉邦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作些準備:
一是以仁義昭示天下,反其道而行之;二是以城邑封賞功臣,充分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三是以老兵表率士兵,以渴望打回老家沛縣的老兵來影響和引導(dǎo)其他士兵。
最后,韓信還為劉邦分析了他“平定三秦”的有利條件。
第一,三秦王盡失民心。三秦王乃是秦朝舊將,隨其戰(zhàn)死的士兵極多,特別是后來為了自保,投降項羽,致使項羽坑殺秦降兵二十萬人,關(guān)中父老無不恨之入骨(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只是因為現(xiàn)在項羽的諸侯聯(lián)盟人多勢眾,關(guān)中父老才不敢輕舉妄動。但顯然,百姓們是絕對不會支持三秦王的(秦民莫愛也)。
第二,漢王深得民心。漢王在入關(guān)之后,“秋毫”不取,廢秦苛法,“約法三章”,深得關(guān)中百姓的信賴與支持。
第三,漢王失職關(guān)中。關(guān)中父老都知道按照“懷王之約”,“大王當王關(guān)中”,也深知“大王失職”的緣由。
作了些簡單的分析后,韓信對劉邦說道:只要有了這三條,漢王您隨時都可以進入關(guān)中,“三秦”大地只需一張布告即可搞定。
劉邦聽完韓信這番“漢中對策”,大喜過望,恨自己未能早點慧眼識珠。
鴻門宴涉險保命之后,劉邦連連受挫,先失關(guān)中,再失張良,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事業(yè)一時跌到谷底。俗話說峰回路轉(zhuǎn)、否極泰來,韓信的“漢中對策”為劉邦送來了黑暗中的一抹曙光,堪比后世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韓信通過對雙方戰(zhàn)略條件的綜合比較,預(yù)見出劉邦由弱轉(zhuǎn)強、由守轉(zhuǎn)攻,最終贏得天下的樂觀前景。他提出了先入關(guān)中再爭天下的總策略,高屋建瓴,總攬全局,還強調(diào)實施戰(zhàn)略進功的原則性手段,確保戰(zhàn)略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在滕公、蕭何等人的相繼舉薦之下,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軍事家韓信終于在這個時期很有范兒地登上了歷史舞臺,注定將在楚漢之爭中光芒四射。而能夠得到軍事奇才韓信,無疑是漢王劉邦幾世修來的福分,并因此產(chǎn)生了巨大的聯(lián)動效應(yīng),不管是軍事實力抑或心理狀態(tài),劉邦都得到充分休整。那么,在即將拉開帷幕的楚漢戰(zhàn)爭之中,雙方又將上演怎樣的精彩博弈呢?
請看下一章:《我劉邦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