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大敗之后,各路諸侯見風(fēng)使舵,紛紛倒戈,重又歸順西楚。
劉邦一路逃至下邑(今河南夏邑縣),停歇之時問張良說,我打算舍棄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方,作為封賞,現(xiàn)在有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yè)呢?
張良回答道,九江王黥布曾是楚國梟將,現(xiàn)在與項羽有了隔閡;彭越之前曾接受齊王田榮的指使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以重用。您手下的將領(lǐng),恐怕只有韓信值得托付大事,且能獨擋一面。假如您想把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方拿出來封賞,那么給這三個人便能打敗楚軍。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下邑畫策”,這個策略奠定了劉邦最終戰(zhàn)勝項羽的基調(diào):讓韓信、黥布、彭越的部隊成為漢軍的三大軍團(tuán)。
劉邦這次拿“捐關(guān)以東”作為籌碼,稱得上是大手筆,赫然彰顯出君臨天下的氣魄。封賞土地共享天下這樣的事,對世間豪杰的殺傷力不是一般的大。而能夠有此氣魄作出這樣決定的人,在秦漢史上也只有兩個:一是異人,二是劉邦。而異人最終成為秦莊襄王,劉邦成為漢帝國創(chuàng)始人。
說起來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盤可不只是一點點,而是未來漢家天下的一半。劉邦這回可是下了血本想要翻盤。和項羽真正交過一次手后才知道,“西楚霸王”不光聽起來厲害,打起來更厲害!但劉邦也不是等閑之輩,怎會輕易咽下這口氣。
張良提到的九江王黥布本是項羽集團(tuán)的核心將領(lǐng),其勇猛無畏居項羽麾下眾將之首,項羽的成名之作“巨鹿之戰(zhàn)”便得益于黥布。當(dāng)時黥布奉命率兩萬人先期進(jìn)攻秦軍,以弱攻強(qiáng),以少勝多,黥布得手后,項羽才破釜沉舟,全軍壓上,大敗秦軍;坑殺二十萬秦降卒之前,參與決策的只有黥布及蒲將軍兩人;后來分封十八諸侯,項羽手下楚將被封的只有河南王申陽和他九江王黥布,由此可見,項羽對黥布的信任與依賴非同一般。
然而項羽出兵伐齊以及之后的彭城大戰(zhàn),黥布都表現(xiàn)得十分消極,特別是彭城大戰(zhàn),竟然袖手旁觀。一切跡象都被張良看在眼里,他知道,現(xiàn)在黥布和項羽之間已心生嫌隙,而黥布駐守的位置恰是西楚國的后方,如果說服黥布倒戈,便可在西楚國以南,項羽大本營的后方開辟出新戰(zhàn)場。
張良的“下邑畫策”雖不甚具體,但劉邦聽后心領(lǐng)神會,怦然心動。他環(huán)顧左右說,你們這些人都是不能商議天下大事的人啊(如彼等者無足計天下事)。眾人不敢吱聲。這時一位侍從(謁者)站出來對劉邦說,不知道大王您說的“天下事”是什么事?劉邦瞧了他一眼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說服九江王黥布叛楚,把項王困在齊地幾個月,我奪取天下的計劃就萬無一失了。侍從接過話說,那么,大王就讓我出使淮南吧。這位侍從不是別人,正是巧舌如簧的說客隨何。劉邦批準(zhǔn)了隨何的毛遂自薦,另派了二十人跟他一道出使淮南。
到了淮南,隨何托九江王黥布的太宰(主管膳食)代為活動,等了三日仍不得召見。隨何去到太宰府上,直言不諱地說,大王不見我,一定是認(rèn)為楚強(qiáng)漢弱吧。這恰恰是我這次出使淮南的原因,也是大王最應(yīng)了解的事情。如果大王覺得我說的話毫無道理,可以把我隨何和這二十位隨從公開處死,以示對楚國的忠誠之心。
太宰把這番話轉(zhuǎn)達(dá)給了黥布,黥布立即召見隨何。一見面,隨何劈頭就問,我一直納悶大王和楚王是什么親戚呢(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黥布回答說,我只是被分封在楚國之南,面北稱臣,侍奉楚王。隨何又說,大王和項王同是諸侯王,向楚王稱臣,一定是認(rèn)為楚國強(qiáng)大可依,能?;茨习捕?。既然如此,當(dāng)初楚國伐齊,大王理應(yīng)調(diào)兵遣將,親自率兵沖鋒陷陣為項王解圍才對,卻只派出區(qū)區(qū)四千兵馬意思了一下??诳诼暵曊f稱臣奉楚,難道就是這樣敷衍了事嗎?再說到漢王攻占彭城之時,項王滯留齊地分身乏術(shù),大王您理應(yīng)出動淮南軍隊,渡過淮河,替項王征戰(zhàn)彭城。然而號稱萬人之眾的淮南軍竟無一兵一卒渡淮作戰(zhàn),對楚漢相爭全都冷眼旁觀。把自己的國家托付給別人就是這樣嗎?看來大王也只是空喊口號,眼下暫時沒有叛楚,無非是因為漢弱楚強(qiáng)罷了。但還請大王仔細(xì)想想,楚國雖然強(qiáng)大,畢竟背負(fù)著不義之名。項王背棄盟約殺害殺義帝,自恃打了勝仗狂妄自大。如今漢王聚攏諸侯退守成皋、滎陽,恰好可以利用巴蜀、關(guān)中的地理優(yōu)勢以及豐富的物資,分兵把守關(guān)中要塞。項王如果要率兵深入漢王地界,中間隔著梁國,想打沒的打,想攻又力所不及,再加上軍糧軍備都得從千里之外運來,實在消耗不起。即便楚軍能到達(dá)滎陽、成皋,漢軍只須堅守不動,項羽便進(jìn)退維谷,難以脫身。所以說嘛,其實楚軍也不是那么可怕的。
大王不與占盡優(yōu)勢的漢王聯(lián)結(jié),卻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給危亡之楚,我深感疑惑啊。說實話,我并不認(rèn)為大王憑借淮南之兵的力量就能滅掉項王,不過要把項王困上幾個月倒是輕易而舉的事。這樣的話,漢王便可以趁這段時間順利奪取天下。當(dāng)然了,如果大王愿意提劍歸漢,漢王已經(jīng)承諾,事成之后必定分封土地以示答謝。到那個時候,大王您擁有的土地又何止一個淮南國呢!這次漢王派我專程前來斗膽提議,還希望大王您能好好考慮一下我們的建議吧。
黥布聽隨何噼里啪啦地說了這么一大堆,沉思片刻,毅然說道,這事兒我干了。不過黥布雖然暗自答應(yīng)叛楚歸漢,但仍不敢對外有所泄露(陰許叛楚與漢而未敢泄也),因為此時此刻,楚國的使者也在他這兒,也急著讓他出手相助。
隨何雖然得到了黥布的口頭許諾,但依然坐立不安,他深知政治這玩意兒蹊蹺得很,若不是鐵板釘釘則變數(shù)無窮。他見楚國的使者也不斷前來游說,黥布的態(tài)度也不打算將歸漢之事公諸天下,隨何恐生枝節(jié),于是決定想辦法讓事情“生米煮成熟飯”。這天,正當(dāng)楚國使者與黥布商談之時,隨何不請自來,直接坐到楚國使者的上座,對他說:九江王已經(jīng)歸漢,楚國怎么可能讓他出兵相助。黥布被隨何的舉動驚到了(布愕然),待在一旁無言以對。楚國使者反應(yīng)倒挺快,站起來想要走。隨何提醒黥布說,既然事情已經(jīng)談妥(事已構(gòu)),現(xiàn)在可以把這個家伙殺了,不能讓他跑了。黥布回過神來,殺了西楚使者,正式宣布起兵攻楚。
項羽聽說黥布叛變,立馬派項聲、龍且攻打淮南。這一仗一打就是好幾個月,最終龍且打敗黥布。黥布決定帶兵逃往漢地,又擔(dān)心走大道被項羽截殺,于是和隨何一道從小路直奔劉邦而去。
隨何成功策反黥布乃是劉邦彭城大戰(zhàn)之后最為關(guān)鍵的一步棋。其實黥布和項羽并沒有根本性的矛盾,他們之間的不和是由于田榮激戰(zhàn)項羽和劉邦攻入彭城這兩大事件引發(fā)的。漢二年,田榮殺死三齊王,吞并整個齊地,項羽兵發(fā)齊地,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布稱病不往”,只派了一位部將帶了幾千人參加平叛。這使項羽非常不快。劉邦趁項羽陷身齊地,攻陷彭城,黥布“稱病”,不主動出擊。項羽回師擊漢,黥布也沒有參加。項羽惱羞成怒,屢次派使者責(zé)備黥布,又要召見黥布,黥布害怕,“不敢往”,兩人的嫌隙由此產(chǎn)生。雖然兩人心生嫌隙,但項羽“北憂齊趙,西患漢”,能夠替他分憂的只有九江王黥布,外加項羽其實打心眼里欣賞黥布的才干,一心想讓他為己所用,也就一直克制著自己的脾氣,沒有采取軍事行動。
正是這一點點嫌隙,被張良及時捕獲,外加隨何的巧言攻心,黥布最終抵擋不住分封土地的誘惑,叛楚歸漢。事已至此,劉邦心中的萬全之策可以順利實施下去嗎?他真的可以在短期內(nèi)打敗項羽,奪得天下嗎?
請看下一章:《韓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