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的先行者崔浩
北魏的更偉大之處在于它幾近瘋狂、不遺余力地漢化。
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是位粗人,他手下的兄弟們比他更粗,他們只喜歡過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生活。雖然手下人如此粗野,道武帝自己也非常喜歡這種近乎黑社會的生活方式,但對自己部族未來的擔(dān)憂和恐懼讓他還是想盡快把手下人洗白。于是他開始努力結(jié)交那些自永嘉喪亂后留在中原的衣冠巨族,讓他們進(jìn)朝做官,想用他們文明的生活方式來熏陶自己的手下。但榜樣的力量并不是無窮的,他努力的效果并不明顯,他的手下依然過著野性十足的日子。而道武帝也被這群文明人帶來的“資產(chǎn)階級生活”污染了,迷上了嗑藥(服用寒石散),結(jié)果變得喜怒無常,搞得眾叛親離,最后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于是追求文明的重任漸漸轉(zhuǎn)移到了魏道武帝的孫子——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身上,就是那位最終統(tǒng)一北方的赫赫英雄。這位皇帝很懂得“江山易得,本性難移”的道理,于是他把這難活交給了手下的一位重臣崔浩。崔浩是事實上比諸葛亮還神奇的人物,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崔浩的家族清河崔氏是中原第一盛門。出身上流社會的崔浩覺得先得凈化這些鮮卑粗人的心靈,于是他選擇了從宗教信仰入手。當(dāng)時全國上下都非常迷戀佛教,腦子愚昧的鮮卑族人尤甚。而崔浩和皇帝卻崇拜道教。崔浩勸太武帝讓大家別信佛教了,改信道教。結(jié)果,全國和尚被殺無數(shù),佛寺盡數(shù)被毀,那批鮮卑粗人也只好忍氣吞聲地接受了(此是中國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的一武)。
在思想領(lǐng)域作出杰出成就后,心血來潮的崔浩又開始搞家族排行榜了,他的說法叫“齊整人倫,分明姓族”。這下那些鮮卑人實在受不了,這不是不給他們活路嗎?因為這排行榜不考慮什么打斗、砍殺的功底,那兩大打分要點全是有利于漢人大族的:家庭背景、儒學(xué)功底。那些鮮卑人想想自己的祖上全是放羊的,或許連個名字都沒有,哪有什么好背景;自己斗大的字不識一筐,有什么狗屁學(xué)問?而且更可恨的是如果上不了這個排行榜,不僅平時低人一等,而且自己的子孫很難被舉薦為官了。信仰終是虛的,放棄一下無所謂;仕途可是關(guān)系到榮華富貴、舉族興旺的東西,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鮮卑人對崔浩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正干得起勁的崔浩卻全然不覺這些危險,他又開始想在歷史領(lǐng)域做出一番事業(yè)。他把自己總編的歷史書刻在石碑上,全公布在交通路口,而上面恰恰記載了很多這些鮮卑人祖先偷雞摸狗的事。這時,鮮卑人的憤怒終于爆發(fā)了,接連向太武帝告狀。野蠻人的毒素再次在太武帝身上爆發(fā)(因為那石碑上肯定也有他祖上的丑事),他下令將清河與崔浩同宗的崔氏全部滅族。但這還不夠,崔浩的親家——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xùn)|柳氏也得滅族。僅此一案,被誅殺者有近兩千人,北方的名門幾乎為之一空。
崔浩的用心其實非常良苦,他欲借助鮮卑武力的外殼,將華夏文明注入其中,達(dá)到華夷融合的效果,以期重振漢人的榮光??上М?dāng)時拓跋鮮卑族的野蠻力量非常強(qiáng)盛,而他的改革又過于激進(jìn)。改革最好要給別人留一條活路,當(dāng)然,這條路其實最終也是留給自己的。
胡化的潮流在北方大地又占據(jù)了上風(fēng),華夏文明的復(fù)興似乎又開始遙遙無期。
遷都 遷都
然而兩位橫空出世的人物卻如同彗星般劃破了這漫漫黑夜。
第一位是文成馮太后,史稱其“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而她推行漢化的得力助手李沖也是她床上最親密的愛人。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了均田令、太和十年改立了三長制,這時的孝文帝雖然已登基了十四年(其實他當(dāng)時還是個十幾歲的青少年),但這個國家真正的權(quán)力都掌控在馮太后的手中,所以她才是這場改革的總設(shè)計師,而馮太后出生于漢人的家庭——你不得不承認(rèn),女人有時也是我們文明曲線救國的一種特殊武器。
如果沒有均田制奠定的良好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沒有三長制實行后形成的和諧基礎(chǔ),孝文帝后來的一切文化改革都是空中樓閣,而崔浩的改革就是因為只注重文化層面和急功近利而一敗涂地的(和北魏的改革近似,我們的改革開放也是最早先在農(nóng)村實行家庭承包責(zé)任制,在農(nóng)業(yè)上積累一定的財富,然后轉(zhuǎn)向工業(yè)改革,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jì),最后才緩緩轉(zhuǎn)向文化和政治體制的改革)。我們?nèi)绻远c兒歷史,就都知道如果沒有均田制,怎會有隋唐王朝的鼎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