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皮孩子這樣教 作者:文妮子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就有注重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影響深遠的蒙學讀物《三字經》開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苯又终f:“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由此可見,我們中國人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概覽當今之世,在中國的多數家庭中,教育子女更是名列孩子、房子、車子、票子和位子“五子”之首,受到年輕父母們的高度關注。在這“五子”之中,如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或許可以大膽斷言:對于多數年輕父母而言,“車子誠可貴,房子價更高,若為孩子故,位子亦可拋!”即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多數家庭都會傾力投入,而且“刻不容緩”!

那么,為什么當今的家庭如此重視甚至焦灼于子女的教育問題呢?其實,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計劃生育國策,便是當今家庭高度重視子女教育背后的一個有力“推手”。在多子女的傳統(tǒng)家庭里,由于父母精力和財力有限,顯然難以傾注過多的時間和金錢用于子女教育之上。然而,在當今的少子化或獨生子女家庭中,一方面,多數家庭有可能集中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用在子女的教育開銷上;另一方面,在少子化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中,一個孩子教育的失利就意味著整個家庭下一代的“全軍覆沒”!因此,多數家庭的父母們,實在是無法承受子女的教育失敗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在如此巨大的精神壓力面前,還有哪個家庭,敢于輕忽子女的教育問題?又有哪些父母們,敢不傾其所有,用在子女的“智力開發(fā)”或“才藝培養(yǎng)”之類的“教育投資項目”之上呢?! 

由上可見,當今中國多數家庭高度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真可謂是“毋庸置疑”之事!然而,怎樣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想當年,我的一位學友的導師本人為“海龜”博士,師母為“國產”碩士,且兩人皆為某著名大學的教授,可其寶貝兒子也就磕磕碰碰念了個中學畢業(yè),然后成了“待業(yè)青年”,一直“賦閑”在家?,F(xiàn)如今,我的一位朋友本人為教育學博士和教授,并在某知名大學專門研究教育問題,可其獨生女兒卻從小學開始就成了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問題學生”,以致雖也能高中畢業(yè),卻又無法參加國內的高考。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老子英雄兒不好漢”的現(xiàn)象呢?為何甚至一些知名的“教育專家”,也“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呢?

想來個中緣由,一定非常繁紛復雜。然而,我體會,首先,恐怕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的父母都沒能把握好對待子女的“愛”與“嚴”之間的分寸或“火候”。這也正是中國的古人,為什么很早就要提倡“易子而教”的緣由啦!其次,當今社會家庭結構的少子化甚至獨子化狀態(tài),非常不利于父母們積累育兒和教子經驗,這也造成了家庭教育之類的“緘默知識”的大量流失現(xiàn)象。再次,當今大多數的年輕父母們,工作都十分緊張,每天為了生計而疲于奔命,難得有時間和耐心從事認真細致的家教活動。最后,當今社會的變動不居,尤其是外來教育觀念的急劇入侵,造成了不少父母的惶惑不安和無所適從心態(tài)。顯然,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當今家庭教育的成效。在上述情境下,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成了擺在年輕父母們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和難題!

盡管“教子如此多艱”,但天底下的年輕父母們,卻沒有望而卻步。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迅猛興起的互聯(lián)網技術,更是為年輕父母們交流和獲取教子心得提供了便利條件。今天,當你打開任何一家大型網站,幾乎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設有專門的育兒欄目或家教版面。無數年輕的父母們,從網絡中獲得了寶貴的育兒教子觀念以及具體的教子策略和方法。通過網絡平臺,這種同輩人之間的相互學習,正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命名的“并喻文化”現(xiàn)象?,敻覃愄亍っ椎抡J為,從古至今,人類發(fā)展出三種不同的文化學習方式:一是“前喻文化”,即人們主要是通過向前輩學習獲得知識和經驗,它在傳統(tǒng)社會中占優(yōu)勢地位;二是“并喻文化”,即在社會動蕩或轉型時期,人們通過向同輩人學習,獲取生存和發(fā)展的知識和技能;三是“后喻文化”,指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啟的信息時代里,長輩們開始向下一代學習以獲得新知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顯然,網絡時代的來臨,為無數父母們通過“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方式獲得和積累教子經驗和能力,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的即時化互助平臺。

十分有趣的是,本書最終能夠付梓面世,它本身就是作者“網絡化學習”的一次有益嘗試和結晶。其實,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教子經驗的“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學習方式,豈不正是孔老夫子所倡言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焙汀安粣u下問”精神理念的“當代版”嗎?!我深信,若要通過“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方式獲得教子新知,年輕的父母們就該應抱持開放的心胸,具備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并從勇于自我反省的立場出發(fā),不斷地從同輩人和自己的子女身上獲得關于教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據此以觀之,本書作者無疑具備了很強的通過“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方式進行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而且,透過書中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親子互動故事,尤其是作者對于這些“故事”的解剖和省思,更是反映出本書作者所具有的獨特教子立場:即從單向灌輸轉向注重平等對話,從培育英才轉向養(yǎng)成良好習慣,以及“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等民主性和平民化的教育價值理念。我猜想,對照不少家教材料中那種基于精英化的立場而進行的“高分貝”教導,也許年輕的父母們對本書的教子理念和方法會更“感冒”一些吧。

最后,需要略加說明的是:盡管我也有過一點育兒教子的經歷,但本人絕非什么“幼教專家”或“家教專家”。就此而言,我實在是不適合為本書作序的。然而,由于我曾跟本書作者相聚于某個“學習型組織”共同學習三年之久,其間,作者的言談舉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經作者相邀,雖我自知言而無文,然也深感卻之不恭。尤其是現(xiàn)今能有機會先睹書中之妙,不僅可借此重溫自身的成長往事,而且還可反省自己過去育兒的不足,豈不快哉?!于是,我就“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寫就了上面粗陋不堪的文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钡副緯某霭妫転榍f萬個普通家庭帶來愉快而且成功教子的福音。

葛新斌 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

二○一○年元月十日于廣州舊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