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很多官場中的聰明人還是沒有改掉瞞上不瞞下的習(xí)慣,出了事情,第一反應(yīng)就是如何瞞哄,于是驅(qū)趕記者、抓捕曝光者的事便屢屢發(fā)生,引發(fā)了群體性事件,他們就聲稱群眾不明真相,可如今的傳播手段如此發(fā)達,群眾為何還是不明真相呢?群眾不明真相,難道不是官員的失職嗎?
有一句順口溜:村哄鄉(xiāng),鄉(xiāng)哄縣,一直哄到國務(wù)院。但愿這句順口溜早日成為舊時代的語言文物,不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到了那時候,也就是習(xí)慣性哄騙絕跡的時候。
三、變通性的哄騙
這類哄騙非常可笑,也非常無恥,但它非常實用,它既是一種變通,也是一種哄騙,很難說到底屬于變通還是哄騙,不過我覺得它更接近于哄騙,所以將它列在這兒。
還是先說一個故事吧。唐代的婁師德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他當(dāng)監(jiān)察御史的時候,天下大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安排祈雨,就是通過有關(guān)儀式祈求老天下雨。祈雨時為表示誠心,按慣例不能殺生,就是不許宰殺牛羊雞鴨等。婁師德在這種情況下到陜縣視察。中央來了大官,陜縣的官吏商量著要招待好他,趁機巴結(jié),可是祈雨期間不能殺生,大魚大肉的沒辦法弄,如果給婁大人殺豬宰羊的,這不就顯得大家祈雨不誠心嗎,這可怎么辦呢?當(dāng)然,有著聰明傳統(tǒng)的官吏不會讓這點困難嚇倒,他們很快就商量出了好辦法。
在招待婁師德的宴會上,廚子將羊肉端了上來。婁師德一見,臉就沉了下來,很不高興地問:“正在祈雨,你們怎么就敢殺羊?”
廚子急忙回答說:“這羊不是殺的,是被狼咬死的?!?/p>
婁師德是聰明至極的人,當(dāng)然知道廚子在說謊,他聞言笑了起來,也不說破,只是笑道:“這只狼也會湊趣,知道本官要來,就恰好給本官咬死了羊,好讓我大快朵頤。”
緊接著紅燒鯉魚又端上來了,婁師德惱怒下又問:“怎么宰殺鯉魚?”
廚子緊張下沖口而出:“不是宰殺的,也是狼咬死的?!?/p>
婁師德被逗笑了,罵道:“你真是個傻瓜,何時見過狼咬死魚,你怎么不會說是被水獺咬死的,好歹也能哄過人。”
這個故事被后世稱之為“豺狼咬魚”。豺狼咬魚既是一種哄騙,也是一種變通,目的是為了巴結(jié)上司,所以上司雖心知肚明在哄自己,一般卻也不予戳穿,只要對方的謊言編得合理就行。
類似豺狼咬魚的事在歷史上絕不少見,比如戰(zhàn)國時代的楚將公子側(cè),喜愛飲酒,一飲百斛不止,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所以每當(dāng)公子側(cè)帶兵打仗,楚王就頒下嚴(yán)令,不許他在營中飲酒。后來晉楚交兵,公子側(cè)失利,在帥帳內(nèi)苦思取勝之法,想得辛苦,身邊的小豎想巴結(jié)他,就偷偷弄了一瓶酒進來,勸公子側(cè)喝。公子側(cè)鼻子一聞驚道:“這是酒呀,大王有令,軍中是不能飲酒的呀!”
小豎便哄他說:“這不是酒,這是椒湯。”
公子側(cè)大喜,連忙接過酒瓶子,大喝特喝起來,一口氣喝干,舔著嘴唇贊嘆:“好椒湯,好椒湯,真是香呀。還有沒有?”
作為喝酒的老手,公子側(cè)豈能不知道酒和椒湯的區(qū)別,小豎的詭計怎能騙過他,不過,這類騙局是你知我知,怎好意思戳穿呢。
變通性的哄騙,其奧妙之處是:被哄騙者在被哄騙后,就有個臺階好下了,就可以自欺欺人了。不對婁師德說羊是狼咬死的,婁師德就不好意思下箸了,因為明知祈雨期間不能殺生,自己卻大嚼被殺的羊,不但外人可能對此有議論,即便是自己也會覺得不妥,但換個花樣,說這羊是狼咬死的,吃起來就沒有絲毫的不妥感了,也不用害怕別人的議論了。公子側(cè)喝椒湯而不喝酒,也是這個道理。小豎騙公子側(cè),公子側(cè)也自己哄自己,這一哄,那酒就喝得理直氣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