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江堰的意義(1)

半輪秋 作者:鄧高如


我感嘆都江堰,因為它是古代人類文明文化史上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我禮贊李冰,因為他在2200多年前就懂得造福于民,恩澤后代;我更折服人民,因為他們最能鑒別歷代官員政績的“三多二少”,而對其中的佼佼者世代不忘。

我的這番感受,是在1992年4月5日舉行的“都江堰放水節(jié)”上產生的。

這是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日子。按近年的慣例安排,清明放水節(jié)儀式都是在都江堰的露天江畔舉行。況且這已是連續(xù)第四屆了,我估計觀光者不會太多。

然而,我的判斷大錯特錯了。祭祀活動還未開始,形形色色的祭民、觀光者已踏著泥濘趕來。沿江兩岸會場內外已是人山人海。其中既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又有海外著名客商,當然最多的還是當?shù)氐睦杳癜傩?。上午10時半,慶典活動主持人邢質斌宣布祭祀活動開始,隨著悠揚的古樂聲響起,200名身著古裝的“宮女”,舉幡列陣的“衙役”緩步來到了主祭場。領頭者虔誠地將所抬祭品一豬二羊擲于江中,其時,古號長鳴,“宮女”起舞。然而最為激動人心的還是,當“蜀郡守”騎著高頭大馬,穿著袍服布衣飄然而至并向祭民抱拳施禮時,會場上下萬民景仰,掌聲雷動,似山呼海嘯,久久不息。

我親眼目睹中央領導人的鼓掌與黎民百姓一樣激動忘情!我環(huán)視周圍不少白發(fā)老者、中年漢子淚灑面頰!

我的家鄉(xiāng)在川北農村,參軍前也曾躬耕于田蕪。那時對水的“福兮禍兮”很有感受:老天給多了,四野橫流,立即抗洪排澇,風里雨里一身水,穿不成一天干衣服;老天給少了,赤日炎炎禾稻枯焦,挑水抗旱,一顆汗珠甩八瓣,睡到半夜還腰酸腿疼。大人們就常說:“那

川西壩子的龜兒子們才好喲,全是自流灌溉!”

后到成都工作,出入市郊才發(fā)現(xiàn),這壩子里的農民多是播種收獲才下田,平時很少在地里出頭露面,而莊稼依舊長得“刀切斧砍”般的整齊壯實。我當然明白,這全憑沾了都江堰的光。況且那都江堰流的是岷山的雪水,這雪水放斷寒氣后,用來洗臉、澆花、養(yǎng)金魚都樣樣有奇效,又何況澆地灌田潤養(yǎng)莊稼呢 于是,我對李冰的敬仰更多了幾分。

但是,都江堰究竟是怎樣把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的 這座悠悠古堰又對川蜀以至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什么重大影響 以前我是不甚了了的。這次參加放水節(jié),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又請當?shù)厮賳T實地講解,方才對“彎道環(huán)流”、“自動分流,自動排沙”的原理以及“寶瓶口”、“魚嘴”、“飛沙堰”三大工程技術的精妙和其他相關知識,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這樣,我對川主李冰和他領導下的古代蜀民便敬佩得五體投地了。

簡單地說,戰(zhàn)國末期的李冰走馬上任西蜀郡守時,前兩任蜀守治水已經一敗涂地了。李冰反復實地考察岷江的地勢特點后,大膽地摒棄當時普遍采取的“堵”水法,而換之以“壅水法”治水。這就是在岷江快入成都平原的上游轉彎處,筑好幾百米長的“魚嘴半月形分水堤”利用“彎道環(huán)流和分水”的原理,將岷江之水一分為二。外江依舊流入它的長江,內江則流入成都平原。但是,這內江之水如果無節(jié)制地連沙帶石傾入這塊寶地,豈不是引來淹沒和淤填之害嗎 李冰率領的治水大軍很有辦法,他們在下游的玉壘山,劈開一個山嘴,形成一條比較窄小的甬道。這甬道狀似瓶口(后人稱之為“寶瓶口”),很能有節(jié)制地控制平衡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如果僅此而已,還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李冰又率眾在“寶瓶口”偏上游一點,修筑了一道不高不矮的“飛沙堰”。當內江之水流至“寶瓶口”時,如果太多、太猛,譬如山洪暴發(fā),江水猛漲,它就回旋過來,連同沙石淤泥漫入外江,而適量的江水總是順著“寶瓶口”瀉入貫穿成都平原的郫江、檢江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若干渠道,滿足灌溉行舟之用??纯?,在2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修建出這樣精妙絕倫的宏大水利工程,怎能不使即使國籍膚色、黨派學術不同的今人,也擊節(jié)叫絕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