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愚來到殿門前,頭也不回入啟運殿,入啟運門。啟運門為三間通道門,單檐歇山式建筑,頂鋪黃琉璃瓦,正脊上飾六條趕珠行龍,惟妙惟肖,四條垂脊上各飾有獸頭及仙人走獸。每間皆有對開的門兩扇,每扇門上都釘有八十一顆鎏金銅釘和一副獸首銜環(huán)門鋪。左、中、右三扇門也分別稱為君門、神門、臣門。啟運門平時緊閉,只在特殊時開啟。開啟時的規(guī)矩與大紅門相同,即為左君、右臣、中間走神。啟運門兩側(cè)順山紅墻正中,分別建五彩照壁。五彩照壁為懸山式,上頂中央高浮雕有蟠龍、行云及海水江涯等圖案,四角雕飾祥云和纏枝蓮。照壁為青磚瓦脊的細(xì)泥雕塑后彩繪,看如琉璃燒造般色彩艷麗 ,蟠龍意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
進(jìn)入啟運門,所見的高矗坐臺之上的大殿即是啟運殿,也稱享殿,是祭祀的主要場所。啟運殿建在高一米、周長一百余米的臺基之上,面闊三間,殿高十三點五米,歇山式殿頂上滿鋪黃琉璃瓦,前面兩側(cè)有廊,殿內(nèi)外朱漆彩畫,絢麗奪目。殿前設(shè)屏風(fēng)門四扇、窗子八扇。這是此地最高的建筑,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是建筑群的中心,它氣勢宏偉,居高臨下,睥睨來者。
啟運,取“開啟宏圖,肇興偉興,開先裕后”之意。
啟運殿雖然距李清泉出生的山村只有幾十公里的路程,兒時也有耳聞,但是在他給張若愚當(dāng)秘書前,卻始終沒有機(jī)會到這里祭拜。因為,在山民們的眼里,這座廟宇居于偏遠(yuǎn)之處,道路崎嶇難行。另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認(rèn)為這座啟運殿是座“官廟”。傳說,元末明初時朝中一重臣在一次宮廷較量中險勝,后在夢中受仙人指點,遠(yuǎn)涉千山萬水,來到大山深處的步云山云頂,出巨資修建了這座啟運殿。但是,時值文化大革命,啟運殿難逃厄運,部分建筑受到了破壞。因其坐落在深山峰頂,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平民百姓便少有前來祭拜。于是,啟運殿便默默地孤立在這人跡罕至的云頂。
李清泉第一次來到云頂啟運殿時,是隨同張若愚專程從省城趕來的。那時候,李清泉擔(dān)任張若愚秘書剛剛半年時間。省政府要增補一位分管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村工作的副省長,時任省政府秘書長的張若愚是三位候選人之一。在競爭最為激烈之際,張若愚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天時間,悄然回到故鄉(xiāng),登上云頂,經(jīng)啟運門,入啟運殿,神色莊重地默立許久……
一個小時后,張若愚終于從啟運殿內(nèi)走了出來。他默默地來到一座無字碑前。李清泉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聽說過,這座無字碑是建國前一位落難高官豎立的。落難高官在啟運殿前觀日落日出,品味人生起起伏伏、仕途潮起潮落,感慨萬千,于是,立無字碑以明志。
張若愚神色莊重地默立在那里。李清泉靜悄悄地躲在一邊,生怕弄出什么聲響,打擾了這里的寧靜,影響了張若愚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