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蠶豆二題(2)

人間有味 作者:顧村言


(二)老蠶豆從小到大牙齒一直很好,咬什么都得勁,現(xiàn)在想想,可能是多得于老蠶豆之力。

老蠶豆干炒后有的極硬,簡直如石子一般,但咬開后,卻酥脆異常,嘎嘣嘎嘣嚼著特香。家鄉(xiāng)評判某人牙好,常以是否咬得動老蠶豆為標(biāo)準(zhǔn),如果七老八十仍然嚼老蠶豆如故,一定是可以讓人羨慕的。

汪曾祺在回憶沈從文時不無動情地說到,沈從文在北京中老胡同住的時候,每天有一騎車賣鐵蠶豆的從他后墻窗外經(jīng)過,也就是炒干蠶豆,大聲吆喝“鐵蠶豆……”“這人是個出色的男高音,他的聲音不但高、亮、打遠(yuǎn),而且尾音帶顫。其時沈從文正因為遭受迫害而精神緊張,我覺得這賣蠶豆的也一定會給他一種壓力,因此忘不了鐵蠶豆?!鄙驈奈淖≈欣虾臅r間是在一九四九年。重返北平后,正是中國大地發(fā)生巨變之時,彼時的沈從文已被郭沫若斥之為“一直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隨后,北京大學(xué)又掀起批判沈從文的大字報,處于精神迷茫中的沈從文因此一度割腕自殺,一個高亮打遠(yuǎn)的叫賣聲是有可能給他造成壓力的,然而,這跟那賣蠶豆的有關(guān)系嗎?那樣一個善良的人要自殺——到底和誰有關(guān)系呢?北京蠶豆炒著賣,在我的家鄉(xiāng),要吃炒蠶豆卻都是自家炒的。

“炒蠶豆,炒豌豆,骨碌骨碌翻跟頭?!鼻锾煨Q豆收獲后,沒事就開始炒蠶豆了,尤其是到了放露天電影、唱戲的日子,幾乎沒有一家不炒蠶豆的,晚飯時分走在巷子里,就聽得一片零零落落的“噼啪”聲,伴以鏟子在鍋中翻動的聲音。一般是先用大火將鍋燒紅,倒入蠶豆,需要快速翻炒,否則蠶豆會一面焦,炒得不勻,味道是差些的,一段時間后,火需收小些,蠶豆先是發(fā)黃,隨后漸漸緊實,復(fù)隆起,表皮形成一塊塊的黑斑,幾乎是個五花臉,聞到一陣陣濃郁的香味后,差不多也就可以起鍋了。

那時忍不住,往往會先捏一個扔到嘴里,燙燙的,趕緊吐出,再捏一個,在手中滾著吹幾下,再入口,嚼之噴香。

做零食的部分先裝在篩子里,讓蠶豆透透氣,冷卻后也就脆了,隨后便裝入一青瓷甕里,青瓷甕蓋上蓋子后密封性很好,要吃時伸進(jìn)去抓一把,放在口袋里,邊玩邊吃,香得很。有時也和小伙伴玩彈蠶豆游戲,即各人從口袋中抓一把蠶豆撒在桌上,然后輪流用指頭彈蠶豆,彈中一粒,兩粒皆為彈者所有,彈不中即無所得。

到外公或姨媽家里,臨走時口袋里往往也被塞滿了炒蠶豆,那時一路吃,一路看看河水,打打閑花雜草,順河邊走回家,覺得日子過得真滿足。

有蟲蛀過的蠶豆一般會有一個小孔,炒過后顯得尤其酥脆,尤其是伴以炒熟的豆蟲,如細(xì)蝦一般,更覺回味極長。

炒蠶豆若不做零食,可以加入油鹽,再小火炒片刻出鍋,蠶豆極脆,微微地有些膨脹,但并不炸開,與干炒相比更顯酥脆,且有油香,家鄉(xiāng)稱為“脆豆子”,極宜于下粥,若有人饞酒時,“脆豆子”其實也不失為下酒好菜。

還有一種是將炒好的蠶豆加水煮,放鹽,起鍋時拍些蒜瓣——此法有兩種,一是煮得透些,蠶豆個個脹開,圓鼓鼓的,有的甚至裂開,豆肉粉而爛,很適合歲數(shù)大的食用;還有一種煮得不透,豆皮尚未脹開時即出鍋,此時豆皮微微地皺起,食之有韌勁,余味更足些,兒時外公特別喜歡這樣吃,稱之為“皺皮豆”。夏夜時分,晚飯經(jīng)常是一鍋稀而稠的米粥,一份“皺皮豆”,一個咸鴨蛋,再加一份炒山芋莖或拌黃瓜,食之周身爽適。

隆冬到來時,蠶豆還有一種極有趣味的吃法——放入銅腳爐炸熟了吃,當(dāng)然,這是屬于孩子們的專利。

那時的冬天似乎總是很冷,一到冬天母親就會在地上放個銅腳爐,讓我踩在上面取暖,爐里一般是稻草灰,再加些米糠,然后在灰中埋些蠶豆、豌豆,蓋上蓋子——當(dāng)聽到爐里“噼噼”的輕響,就知道蠶豆熟了,掀蓋迫不及待就用火剪找,冷不防又是一聲脆響,嗆起一陣灰來——又一個豆子宣告自己熟了,有時緊跟著一陣“噼里啪啦”的聲音,搞得手忙腳亂,然而卻是歡喜的,爆后的豆子搛出來,吹吹氣,在手上揉揉,入口香脆之極——有的豆子因為未及時搛出,半邊都有些焦黑了,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