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節(jié):揭秘“碳陰謀”的邏輯陷阱(6)

低碳陰謀 作者:勾紅洋


如果僅就動力來源來看,煤仍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但石油卻有著更廣泛的用途,其產業(yè)鏈更長,它深刻改變著整個世界。如汽車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汽油和柴油,石油產品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與人們吃穿住行息息相關。

石油是世界經濟賴以發(fā)展的基礎,是現(xiàn)代國防和戰(zhàn)爭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關系著戰(zhàn)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存亡。

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于中東低廉的石油大規(guī)模涌向歐洲,歐洲也漸漸從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經濟開始向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經濟轉變。

顯然,英國人沒有緊緊地抓住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寶貴機會,但這也源于其自身條件的不足,英國雖然有豐富的煤炭,卻沒有足夠的石油。

而重要的是,世界現(xiàn)代石油工業(yè)在美、俄等國發(fā)展起來時,尚未引起英國的重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石油的商業(yè)價值和軍事意義日益體現(xiàn)出來,英國才開始確立自己的石油政策。

英國在海外有廣大的殖民地,按理說他有諸多的優(yōu)勢,雖然在沙特、伊拉克等地方受到美國的不斷排擠,但英國憑借先天的優(yōu)勢抓住中東的核心國家——伊朗。

英國先是通過支持達西獲得伊朗的石油租讓權,促進伊緬合作以謀求在伊朗的石油霸權。在英伊石油公司面臨困境時英國政府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并在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支持英伊石油公司的發(fā)展。英國政府借英伊石油公司之手,實現(xiàn)了控制伊朗石油的目的,從而確立了其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但在石油霸權路上越走越深的美國和俄國豈能善罷甘休,英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作風引起了伊朗強烈的反抗,1945年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賬面利潤2.5億美元,而給伊朗的租讓權使用費僅僅9000萬美元。

美國借伊朗石油國有化運?之際打入伊朗石油領域,英國在伊朗的石油霸權從此基本喪失。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英國煤炭工業(yè)遭受沉重打擊。二戰(zhàn)后,中東等地的廉價石油大量涌進國際能源市場,世界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改變,英國煤炭工業(yè)進一步衰退,近年來產量跌至1億噸以下。

1914年英國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許多方面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但這時的大英帝國只是徒有其表。

隨著英帝國失去對中東的控制權,它注定將淪為二流國家,在世界的勢力范圍不斷收縮,為了維持其國際地位,不得不投靠美國而成為其附庸。英國,再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國爭霸賽上有參賽資格,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

從英帝國的衰敗中我們仍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英國雖然抓住了煤炭時代,但錯過了石油時代。

而緊緊抓住了石油機會的美國,至今仍是世界的頭號強國。

三、法德百年恩怨:爭奪阿爾薩斯和洛林

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自1873年發(fā)表以來,曾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流傳廣泛,其精湛的藝術構思也常為人們所贊賞。

《后一課》在中國老百姓中應該頗具分量,它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作為熱愛民族語言、熱愛民族文化的例子而受到人們的稱頌。

估計我們好幾代人都會對文中所講到的 “法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而發(fā)生疑問,既然法語是最美的,那中國漢語是不是排第二了呢?但相信有很多選擇法語專業(yè)的人或多或少會受這篇文章的影響。

而當我們翻開歷史時,可能會被迷惑。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廣義上的德語區(qū),直到今天阿爾薩斯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語言——阿勒曼方言,與德語十分相近。

當法國?新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后,《最后一課》同樣一番場景可能會再次出現(xiàn),不過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曾經說德語的小朋友,他們懷著悲傷的心情與德國告別,和德語老師告別,第二天不得不接受以后課堂上只能使用法語的事實。

可惜的是,德國沒有一位在世界上非常有影響的作家寫出類似的文章,在國際上我們就難以聽到有人為德國鳴冤叫屈了?從兩個地區(qū)傳統(tǒng)的語言習慣來看,德國人似乎更占道德優(yōu)勢,更有理由渲染悲情,畢竟現(xiàn)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都屬于法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