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為了權(quán)力的順利交割,也為了政局的穩(wěn)定,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精神,像韓信和彭越這種強臣,無論他們是否有反意,都必須死。不僅要死,還要一次性死個干凈,免得日后有人尋仇,顛覆了漢室江山。
到了呂后執(zhí)政的時代,政局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定,不會再有什么人謀反,這種嚴酷的法令當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及早廢除,以免引發(fā)民怨,才是正確的做法。
至于廢除妖言令,這個也不難理解。一切說話有分量的人,比如王陵和趙堯,都已經(jīng)被呂后搞定了;至于一般的市井小民,無論他們?nèi)绾窝曰蟊?,都掀不起什么風浪。既然如此,那為何不賦予他們言論自由,隨他們說去呢?
對比一下秦朝的法律,你就會知道,呂后的做法是多么的明智了。
秦朝的法律以嚴酷和苛刻而聞名。其中,有一條法令是這樣的: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
誹謗者族,意思是說只要有人膽敢誹謗朝廷,或者說了什么不該說的話,不止是他本人,連他的父母宗族也要全都玩兒完,陪他下地獄見閻王;耦語者棄市,意思就是但凡聚眾聊天侃大山的,無論人數(shù)多少,也無論談話內(nèi)容如何,統(tǒng)統(tǒng)要押到集市里砍了,以儆效尤。
這種嚴酷的法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引發(fā)了極大的民怨,非但不能鞏固和維護秦朝的統(tǒng)治,反而動搖了秦政府存在的根基,致使百姓不堪重負,最后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所以,劉邦進入關(guān)中之后,為了拉攏民心,干脆把秦朝的所有法律都廢除了,只跟父老鄉(xiāng)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這樣做的效果,就是“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而劉邦辭讓不受,說“倉粟多,不欲費民”,于是“民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漢書·高帝紀上》)
大漢江山是靠農(nóng)民起義打下來的,劉邦和呂后親眼目睹了那種摧枯拉朽的巨大破壞力,因此,夫婦兩人深知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老百姓是惹不得的,民心是只能順應,而不可忤逆的。
雖然呂后極度憎恨劉邦,但她并沒有盲目排斥、否定他的所作所為。基本上,呂后是沿著劉邦既定的方針路線來行事的。
劉邦當初約法三章是為了順應民心,呂后如今廢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也是為了順應民心;劉邦打不過匈奴就和親,而呂后雖然被冒頓侮辱,但她不想危及大漢江山,為了不驚擾百姓,于是也選擇了委曲求全。
毫無疑問,劉邦對呂后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親手把呂后折磨成了一個變態(tài)狂,同時,他也親手把呂后塑造成了一個政治家。在呂后的身上,深深烙印著劉邦的痕跡。完全可以說這樣一句話:沒有過去的劉邦,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呂后。
這一生,她都無法甩脫他的影子了。
呂后頒布的這條法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減輕了刑罰之后,百姓得到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在街頭巷尾,常常會有人感嘆:“社會和諧就是好呀,就是好來就是好!呂太后萬古長青,呂太后永垂不朽!”
呂后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她感到很滿意。但是,在不久之后,她卻聽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她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和她兒子劉盈一樣,年紀輕輕的就死了。
如果說呂后曾經(jīng)愛過什么人的話,那也就只有魯元公主了。毫無疑問,魯元公主的死對呂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人死不能復生,她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唯有安慰活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