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部落開始異軍突起。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原頡利統(tǒng)治下的一些部落開始紛紛轉投薛延陀部落麾下。他們經過民主磋商,決定尊奉薛延陀部落的頭領乙失夷男為可汗。這乙失夷男雖說是個化外之人,卻十分懂得人怕出名豬怕壯的道理,害怕名頭過響會招來東突厥和唐朝的共同敵視,遲遲未敢接受可汗的稱號。
密切關注東突厥形勢的李世民得知這一線報后大喜,憑著天生對政治的高度敏感,他隱約感覺到“渭水之盟”雪恥的機會將至。
于是他秘密派遣游擊將軍喬師望攜帶詔書,沿小路前往薛延陀部落,以大唐皇帝的名義冊封乙失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面對這個天上掉下的大餡餅,乙失夷男喜出望外,一面立即派人入唐朝進貢,表示臣服,一面忙不迭地著手建立了汗國政府,自稱可汗。
大旗豎起來以后,又陸續(xù)有不少小部落前來歸附。薛延陀的勢力越發(fā)膨脹起來。
已是焦頭爛額的頡利可汗聽到唐、薛結盟的消息后大為恐慌。唯恐腹背受敵的他終于得意不起來了,一改先前趾高氣揚的姿態(tài),迅速做出了回應:派遣使者前往唐朝請求賜婚,并表示愿意歸附。
怕了吧?別急,這還沒完呢。
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張公謹,時任代州總管,是北方邊防事務的重要負責人。盡忠職守的他在此時上疏中央政府,主張立即對東突厥汗國發(fā)動一場徹底的、一勞永逸的滅國性攻擊。在奏章中,他詳細分析了作戰(zhàn)的幾大有利條件:
1. 頡利疏遠本族人,親近外族人,將大批東突厥的貴族和將領定罪,已處于眾叛親離的尷尬境地;
2. 薛延陀和其他一些部落紛紛叛離,對東突厥已經構成巨大威脅
3. 這幾年塞外氣候惡劣,糧草缺乏,東突厥軍隊的裝備大不如前;
4. 隋末至今,不少中原人士為避戰(zhàn)亂逃亡北方,聚居在險要之處。只要我軍一聲召喚,他們便會自動響應歸順,成為攻擊東突厥的先鋒和向導。
張公謹的上疏非常及時,內容條條切中東突厥的要害,加上當時唐朝國內軍事力量和經濟水平的極大發(fā)展,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
他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大總管兼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為行軍副總管,兩人全面負責對東突厥的軍事事務。又任命兼任并州都督的李世?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左武衛(wèi)大將軍、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幽州都督衛(wèi)孝杰為恒安道行軍總管;營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以上人員均統(tǒng)一接受李靖的指揮和調遣。
在李靖的統(tǒng)籌安排下,唐朝大軍共十余萬,分道向東突厥發(fā)動了全面攻擊!目的只有一個:徹底消滅東突厥,使整個北方不再重現戰(zhàn)火!
在開打之前,我先花些時間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兩位著名將領:李靖和李世?。
此二人均為唐初大將,不僅戰(zhàn)功赫赫,而且在素來輕視武將的文官政府中,他們都極為難得地做到了出將入相,成為后世人臣的楷模。
先說李靖。
李靖,字藥師,京兆人氏。長得一表人才,高大英俊,被尊崇為在衛(wèi)青、霍去病等名將之上的唐朝大將。這人打小就是個好戰(zhàn)分子 曾對親戚表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以功名(這里應特指依靠武力作戰(zhàn))博取富貴,怎能尋章摘句,做個酸儒!”
李靖可不是光說大話。聽聽下面三位名人給他的評價就知道了。
他的舅舅、隋朝名將韓擒虎:“除了這人,還有誰配與我一起討論孫子、吳起呢?”
隋朝吏部尚書牛弘:“王佐之才!”
楊玄感的老爹,尚書仆射楊素拍著自己的床,對李靖說:“總有一天你會坐到這兒!”
注意,這都是他未成名前別人給與他的評價。當然,史書從來不缺乏夸大或是修飾的成分。而實際上,李靖不僅沒有走在孫子、吳起或是什么其它的星光大道上,相反,只差一點點,李靖就死在了唐軍的刀下。
李靖剛出道時并不是跟著李淵一家打江山的。李淵太原起兵前,他任馬邑縣丞一職。通過對種種跡象的觀察,李靖發(fā)覺李淵一家懷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