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但竊聽效果好。由于竊聽器隱蔽在鋼筋管道之中,探測有一定難度,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985年8月,美國在對其駐蘇大使館的新館舍進行安全檢查時,在混凝土構件中查出了一大堆麥克風。1987年4月,美國譴責蘇聯(lián)“違背外交慣例”在大使館內安裝竊聽器。里根總統(tǒng)說:“美國除了全部拆除駐蘇新使館大樓外,別無選擇。整幢大樓竊聽器密布?!睆埩帧喎牵骸秶H情報戰(zhàn) 高新技術》,軍事誼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1989年12月20日,美國宣布將造價1.9億美元的美駐蘇新使館拆毀重建,費用高達3億美元。重建使館的主要建筑材料均在美國國內預制,在嚴密保護下運往蘇聯(lián),并由美國人施工。然而,蘇聯(lián)諜報機構還是在新使館里布滿了竊聽器。1991年12月15日,克格勃領導人瓦季姆?巴卡京親手將美國使館新樓的竊聽器分布圖交給美國大使斯特勞斯。1992年底,德國政府曾照會俄羅斯當局,要求說明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內發(fā)現的竊聽器問題。
二、竊照裝置
自照相機于19世紀中期發(fā)明以來,攝影技術在情報搜集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間諜利用照相機來拍攝人、機場、火車站或其他軍事設施、橋梁、軍事裝備、飛機模型或文件等。他需要易于隱蔽但又能拍攝出高質量圖片的小型照相機。情報機構一般使用三種類型的照相機,即微型照相機、隱蔽照相機和復制照相機,每一種都適合特殊的工作要求。
微型照相機屬于袖珍型機種,通常使用16毫米或9.5毫米的小型膠片,比較適合搜集攝影情報。一些相機內置于不同的物體中,體積很小,能放在口袋中攜帶,可以用于各種目的,比如監(jiān)視攝影、文件復制等。在整個微型照相機系列里,最有名、最成功的要數米諾克斯相機了。第一架米諾克斯相機于1938年于拉脫維亞誕生,其發(fā)明人是拉脫維亞工程師威廉?澤普。他最初想制造一種可以隨意放置于手心上、卻又能夠拍攝高質量自然畫面而便于攜帶的照相機。米諾克斯相機使用一種只有標準35毫米膠片四分之一大小的膠片,暗盒內裝有50張片格,其優(yōu)良的機鏡、輕巧的體積、高質量的制造工藝使其成為攝影者最為得心應手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情報機構開發(fā)出自己專用的照相機。
復制照相機是一種用于拍攝文件的特殊照相機,情報員在工作時通常只有很少時間可以用來復制文件,這時復制照相機就有了用武之地。復制照相機使用便捷,簡單可靠,由于機型小,一般情況下很難發(fā)現。而各種各樣的隱蔽相機可以收藏于一個物體中,如小提包、雨傘,也可綁在身體上,而鏡頭則藏在假領夾或假紐扣后面。蘇聯(lián)F21照相機就是普遍使用的隱蔽照相機,它是發(fā)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德國的一種機型。
三、無線電通訊和保密技術
19世紀末,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和英國科學家馬可尼分別發(fā)明了無線電。這項信息傳輸技術首先在軍事上得到了應用,經過加密的情報通過無線電發(fā)送,從而使情報的傳遞告別了雞毛信和人力、畜力時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法國和德國情報機構首先構想出了用于聯(lián)絡的專用電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電臺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這種電臺常常被裝進小提箱,配發(fā)給情報人員,以便他們在搬運過程中不引起懷疑。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臺的體積不斷縮小,當晶體管替代體積龐大的電子管后,電臺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間諜無線電臺經常使用莫爾斯電碼,其長距離發(fā)送和接收時信號更加清晰,對莫爾斯電碼密碼化也比調亂語音信號容易。
無線電聯(lián)絡最大的缺點是不安全。接收無線電的,不僅有情報機構及其駐外特工,還包括目標國的無線電監(jiān)聽機構。在這種情況下,無線電的加密技術就十分重要。蘇聯(lián)諜報機構初期的諜報行動屢屢受挫,與其加密技術過于簡單有關。后來,蘇聯(lián)諜報機構改進了其通訊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