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4月,由于軍中派系斗爭復雜,工作不開心,時任粵軍第2軍參謀長的蔣介石滯留在浙江奉化縣溪口老家,照顧病中的母親王采玉,并以此表示自己對粵軍內斗的不滿。
溪口是奉化縣的一個小鎮(zhèn),在寧波西南39公里,有公路可以直達。沿著剡溪北岸,有一條長街,約有六七百戶人家,低房淺屋居多,沒有像樣的商店,只有幾家小雜貨店、醬油店、米行、面店、小飯館、茶館。其中有一家鹽店,囤放著食鹽,叫做玉泰鹽鋪,就是蔣家開的。這是蔣介石的祖?zhèn)骷覙I(yè)。
蔣介石滯留在老家,大有去玉泰鹽鋪當小老板的勢頭。然而,廣州方面卻函電交加,催促他去工作。
早在4月7日,與北方政府相對抗的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擁護孫中山的議員們一致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tǒng)。孫中山就職后,決定以廣東為根據地進行北伐,討伐胡作非為的北京政府。為解除后顧之憂,他準備先消滅在廣東的陸榮廷桂系殘余勢力,兵分三路討伐桂軍。革命事業(yè)萬端,亟待用人,蔣介石卻置身事外,于是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廖仲愷等人函電交馳,催請蔣介石速速返回廣州,準備北伐作戰(zhàn)。
但蔣介石一再以家母有病推脫。最后,與蔣介石有隙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來電催促,并在電報中委任蔣介石為援桂中路軍總指揮。
這樣,蔣介石才趕去廣州。
然而,在隨后召開的平定廣西作戰(zhàn)軍事會議上,陳炯明與粵軍第2軍軍長許崇智為進攻地點又吵得一塌糊涂。蔣介石手中無一兵一卒,面對兩位大佬吵架,在槍桿子就是話語權的時代,絲毫說不上話。惱怒之余,他又離開廣州,回了奉化老家。
之后,孫中山親自打電報給蔣介石,說出征廣西關系重要,盼他速來粵籌劃。蔣介石還是沒有理睬。
4月21日,孫中山再次給他打電報,說出征廣西已下動員令,許崇智病未痊愈,軍事緊急,盼蔣介石接電速來。蔣介石還是帶著二兒子蔣緯國去游天童山了。
蔣介石為什么遲遲不肯去廣州幫助孫中山籌劃平定廣西大業(yè)呢?
在“有槍就是王”的軍閥混戰(zhàn)年代,無兵之痛一直是蔣介石的難言之隱。
1911年武昌首義爆發(fā)時,蔣介石正在日本振武學校學習軍事。陳其美一紙電報,他和十幾名學生丟掉學籍,跑回上海,熱血追隨陳其美進行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蔣介石受命去杭州運動新軍舉事,親率敢死隊攻打浙江杭州巡撫署。光復杭州后,他返回上海,擔任滬軍第5團團長。雖然第5團只是在上海維持治安,蔣介石卻開始帶兵了。而不到三個月,因為刺殺陳其美的敵手陶成章,蔣介石不得不亡命日本,丟了軍職。以后打打殺殺,起義,造反,暗殺,攻打炮臺,奪取兵艦,甚至還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當過區(qū)區(qū)13日的參謀長,蔣介石折騰來折騰去,一直手上沒有一兵一卒。1918年3月,蔣介石已淪落在上海證券所炒股時,孫中山召他去廣東,出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zhàn)科主任。誰知粵軍人事關系復雜,蔣介石渾身是勁兒卻施展不開,以后辭職,就任新職,再辭職,再任職,再回老家,反反復復,“打拼”好幾年,在派系嚴重的粵軍中,他仍然毫無勢力。
革命十幾年,青春全奉獻了,蔣介石也已過而立之年,眼看快35歲,可手上不僅沒一兵一卒,甚至連隨從護兵都沒有,革命革到這分上,他心不平,氣不順,滿腹怨言。為此,他曾對孫中山說:“我不愿帶著別人的兵去打仗,愿在后方練兵,準備于半年之內,練成一支勁旅?!?/p>
孫中山贊同他的想法,并打算設立一個督練公所由蔣介石去負責。誰知他不同意,認為設督練公所是“因人設官”,他不圖這個虛名,最實際的是要練出兵來;練兵時最好“不引起某部注意”,“招他人之疑忌”。但終因孫中山初返廣州,百事待舉,槍械與軍餉無法解決,蔣介石這酸溜溜的練兵計劃終成了泡影。唯一的出路就是繼續(xù)在粵軍中去混??墒牵环矫?,蔣介石不愿再去和日趨驕橫、以粵軍為私產、視廣州為領地的陳炯明共事,為陳“做嫁衣裳”;另一方面,看著自己無一兵一卒,想做大事無力,蔣介石打算赴歐洲考察,去學習蘇俄如何粉碎內外敵人的聯合進攻而取得革命勝利的經驗,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編練一支能夠由自己掌握的軍隊。
蔣介石從天童山回來后,5月10日,勉強辭別患病的母親,離開奉化,20日抵達廣州。
來到廣州后,蔣介石怎么想還是覺得在粵軍中憋屈,又惦念母親的病,于是決定設法脫身。5月25日,他對人說:“我必須回家鄉(xiāng)探望母親,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見雪滿山原,一白無際,醒后身子寒意嗖嗖,默念此必母病兇兆?!痹趶V州呆了四天,他又回家鄉(xiāng)去了。
當蔣介石趕回溪口豐鎬房時,母親病情果然已經惡化。6月14日上午,蔣母王采玉因患心臟病去世,年僅57歲。
蔣介石與母親感情很深。
這與王采玉的人生經歷大有關系。王采玉是奉化鄰縣嵊縣葛溪鄉(xiāng)葛竹村人,父親王有則販賣土產為業(yè)。王采玉到了及笄之年時,憑媒妁之言嫁于奉化蹕駐鄉(xiāng)曹家田村俞某為妻,丈夫俞某務農,也做鄉(xiāng)間的珠寶首飾生意,性情急躁,夫妻之間,幾次因為小故引起爭吵,甚至相打,王氏不免受到委曲,便回娘家去哭訴。過后俞某去接認錯,經父母勸解,也就一同回來了。到19歲那年,王有則患病謝世,母老弟幼,娘家生活更為困難。不久,俞某也因時疫死去,年輕喪夫,俞家又無產業(yè)可守,于是回到娘家與母弟相依為命。她自悲身世,萬念俱灰,萌發(fā)了出家為尼之想,在附近的金竹庵束發(fā)修行。
這時,正好溪口玉泰鹽鋪老板蔣肇聰接連喪偶,急欲再娶填房。
蔣肇聰是溪口蔣姓27代孫,曾讀過四書五經,為人精明能干,綽號“埠頭黃鱔”(做生意本領很高,別人不易占他便宜)。他繼承父業(yè),兼營釀酒、糧食、石灰等,生意更為興隆。他的原配徐氏,生育一子一女,子名錫侯,又名介卿;女名瑞春。五六年前,徐氏因病死去,蔣肇聰時年42歲,正是中年喪偶,子女尚小,家中照料乏人,不久便娶肖王廟人孫琴風的姐姐為繼室。不到兩年,孫氏又死于時疫,并未生下子女。蔣肇聰兩年之間連續(xù)喪妻,甚為苦惱。
這事引起了他的玉泰鹽鋪店內老伙計葛竹人王賢東的關心。王賢東是王采玉的堂兄。一天,他特地借故請假回家,路過金竹庵,進去看望帶發(fā)修行的堂妹王采玉,試探有無再嫁之意。事也湊巧,不久前,一看相的見著王采玉說:“我是看相的,見你有福相,日后可生一貴子,晚年將光耀無比。你走幾步看看。”王采玉聽了,也不回答,轉身進廚房去了,那人邊走邊回過頭說:“你年紀輕輕的,還是聽我奉勸,早些嫁人吧!”這話使得迷信的王采玉動心了。
兩堂兄妹相晤,先是互敘家常,接著,王賢東就談起了溪口東家的情況,然后用關心的口吻勸道:“采玉,你如此年輕,要想在此出家終老,漫長的歲月,殊非容易……”王采玉想起了看相人的那番話,可是或嫁或守,還是拿不定主意,只好說道:“此事還得與母親仔細商量商量再說?!?/p>
聽話聽音,王賢東覺得已有幾分把握,就匆匆告別回家,到了村口,恰好遇見堂弟王賢甲從稻田回來。王賢甲是王采玉嫡堂哥哥。王采玉喪夫回娘家后,曾屢屢勸她改嫁,反對為尼。他為人能干,兼做竹木柴炭生意,運銷寧波,過往溪口,與蔣家素有交情,常住宿在玉泰鹽鋪。堂兄弟兩人邊走邊談,于是約定吃過晚飯,同去看望伯母姚氏。姚氏當初不許女兒剃去頭發(fā),就是為了要她以后還俗再嫁。聽了兩個侄兒一唱一和,正合自己的心意,非常高興,只是覺得年紀相差太多,不知女兒心意如何,便說:“還得明天去問問采玉?!?/p>
就這樣1886年6月,23歲的帶發(fā)尼姑王采玉還俗再醮,作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的繼室,當了老板娘。第二年10月30日(農歷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就出生了。過兩年,王采玉又生一女,名瑞蓮;又過兩年,生次女瑞菊,幾個月后夭折,兩年再生一子,名瑞青。
1895年7月,在蔣介石8歲時,蔣肇聰因病去世。同父異母的長兄蔣介卿立即提出分家,玉泰鹽鋪歸了自己,王采玉帶著蔣介石、瑞蓮和不滿周歲的瑞青分得三間樓房、30畝田地和一片竹林,相依為命。瑞青養(yǎng)到3歲時又死了,蔣介石和妹妹、母親相依為命,受盡了長兄等人的欺負和凌辱。王采玉把希望全寄托在蔣介石身上,對他百依百順,送他讀書,在他14歲時還為他娶了本縣巖頭村毛祥豐南貨店老板之女毛福梅為妻。蔣介石在外讀書,1906年4月,他拿著老母和妻子節(jié)省的錢去日本留學,由于到日本學軍事需要清政府陸軍部保薦,蔣介石呆了幾個月只好回來,唯一的成果是結識了革命黨陳其美。第二年,他考入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校前身),年底再次到日本留學。
蔣介石“有了出息”之后,對大自己五歲的毛福梅沒什么感情,對老娘卻孝敬有加,唯命是從。王采玉去世后,蔣介石摒棄世事,在家守靈。
此時蔣介石在溪口鄉(xiāng)里已頗有名氣。一日,幾位鄉(xiāng)老來到蔣家吊喪。在談話時,他們問起了蔣介石的軍職,說:“瑞元(蔣介石的乳名)你在外面當大官,從來沒介紹,到底是擔任什么軍職呀?”
蔣介石說:“原來是粵軍第2軍參謀長,剛剛被孫總理任命為援桂中路軍總指揮?!?/p>
孫中山當過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可謂是家喻戶曉,但這援桂中路軍總指揮到底是多大的官,鄉(xiāng)老們弄不清楚,又問道:“這總指揮是多大的官?”
蔣介石不識字的原配毛福梅路過,說:“和戲文里的包公差不多?!?/p>
昨晚靈堂唱了包公的《打龍袍》。事實上,毛福梅也不知蔣介石是什么官職,此刻路過聽見鄉(xiāng)人問,隨口撂下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答話。
其實,蔣介石的援桂中路軍總指揮與包公的開封府尹,哪里可以比擬?鄉(xiāng)老們也不明白,接著又問道:“包公出門,都有王朝馬漢護駕。七品縣太爺出門都鳴鑼開道,嘍啰一堆,你咋連個衛(wèi)兵都沒呢?”
這話問得蔣介石臉紅了老大半天。
其實,蔣介石是有一個勤務兵的,叫王良鶴。他就是王賢東的兒子。王良鶴本是個銅匠,由葛竹遷入溪口。而他并非如名字那樣,是一“良鶴”,平時為人蠻橫,外地農民挑柴到溪口街上出售,他要索取回傭;鄉(xiāng)人在溪口捕魚,他也要強取一份。因為他的父親與王采玉系堂姐弟關系,又是她和蔣肇聰的牽線人,在蔣介石參加二次反袁斗爭時,時常遭到通緝,王采玉不放心,死活要他帶上高大蠻橫的王良鶴當護身,兼做勤務。
王良鶴比蔣介石大幾十歲,跟著堂弟打拼,在六七年中先后當過他的貼身轎班、馬夫、勤務兵。而蔣介石也不管什么親戚不親戚的,欺負他沒文化,喊他為“老鶴頭”。溪口的老鄉(xiāng)們不知王良鶴的勤務兵身份,還以為他跟著蔣介石在外當官呢!
老鶴頭年近50歲了,鞍前馬后,干久了,財也沒發(fā)大,卻干煩了。他家剛剛在溪口街上開設一爿咸貨店,同蔣家老宅豐鎬房貼鄰。眼看自己年近50歲了,不愿意在外顛簸闖蕩,一心想經營這爿店務。因此,上次與蔣介石回到溪口后,就趁機提出過“辭職”,并推薦兒子王世和續(xù)職。
王世和,原名忠淼,并非王良鶴親生,是他哥哥之子。王良鶴因為沒有兒子,于是收王世和為養(yǎng)子,并視王世和如同己出。
王世和也長得高高大大,沒讀過書,一直在家里混,雖然在毛天生咸貨行當幾日秤手,但沒干多久就撂挑子了。王采玉見著,說:“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這怎么行?!”于是,把他叫在玉泰鹽鋪當學徒店員,順便在蔣家聽候差遣。蔣介石元配毛福梅既要侍候婆婆,又要幫忙照管鹽鋪生意,忙進忙出,遇有雜務時,也常常吩咐王世和代為操辦。王世和年紀雖輕,總能巨細操辦,成為蔣家得力助手,甚得歡心。
其實,王良鶴推薦王世和來子承父業(yè),倒是一個合適不過的人選。但蔣介石長年不在家,對下一輩也不關心,對王世和并不熟悉,起初未曾表示可否。
這次蔣介石被老鄉(xiāng)們說起沒一個護兵,倒是觸動了心弦。但是葬母事情繁雜,他還是沒顧上這事兒。
幾個月過去,王采玉已經下葬。眼看守制期滿,孫中山又催促蔣介石“墨绖從公,來粵助戰(zhàn)”。蔣介石深感粵軍將領矛盾甚深,自己再去廣州,也難免不會卷入其中,而自己無一兵一卒,一旦粵軍對自己采取不利行動,卻毫無反抗之力。蔣介石思考再三,想起老鄉(xiāng)們的問話,于是決定挑選幾名忠貞可靠的家鄉(xiāng)壯丁,組織一支小規(guī)模近身侍衛(wèi)隊,作貼身保衛(wèi),嚴防不測。
選誰去呢?老鶴頭不想干了,就看看王世和吧。
這些年蔣介石在外闖蕩,官沒做大,倒是學了不少的仕途之術,養(yǎng)成一個觀察人的習慣,先要看看人的相貌和動作有無可取之處,才確定其是否是可用之才。一日,他對王良鶴說:“讓你兒子送幾樣黃魚、帶魚之類的咸貨來,每種要十斤。”
過了一天,王世和照單送來咸貨。蔣介石細細盤問他咸貨的品種、斤兩、價格,共要多少錢。王世和逐一取給蔣介石看,回答他的詢問,然后用蒲包把咸魚逐一包扎好,再拿一條凳子墊腳,整齊地懸在橫梁鐵鉤上,把事情做妥貼之后,才恭敬地向蔣介石行禮退去。
蔣介石見王世和年輕力壯,身材魁偉,辦事也很利索,心頭竊喜,于是對老鶴頭說:“叫世和同我去廣州吧。讓他先學一學,以后有機會學點軍事,你暫時還是隨我擔任衛(wèi)士,等世和可以了,你再回鄉(xiāng)?!?/p>
王良鶴見蔣介石答應收留兒子了,十分高興,連聲說:“我們盡力侍從!”
這王氏父子兵當護兵,自然還不成氣候。蔣介石又通過鄰里鄉(xiāng)黨關系援引,挑選了蔣恒祥、蔣瑞昌、蔣甫元三名蔣姓宗親侄輩,擔任近身侍衛(wèi),組成四名成員的侍衛(wèi)小組。其中,蔣恒祥按輩分是蔣介石的族孫。當年蔣介石出生在玉泰鹽鋪樓上后,王采玉奶水不足,大哭大叫,于是請蔣肇性之妻單氏為奶媽。蔣介石對奶媽感情很深,眼看自己就要發(fā)達了,為報哺乳之恩,于是帶上其孫子蔣恒祥(后來把其兄蔣恒德也帶去了)。王世和時年23歲,較其他蔣姓侄輩年長,蔣介石遂命王世和為首,侍衛(wèi)均聽從他調度指揮。
蔣介石在溪口鄉(xiāng)里早已頗有名氣,但除帶王良鶴服侍自己外,從沒從家鄉(xiāng)帶出過任何子弟。這次挑選四人,震動四方。臨行之日,鄉(xiāng)親戚黨送行者甚眾。
王世和等四人緊緊跟隨蔣介石,從溪口離鄉(xiāng),一路步行護送,到達寧波后,改搭新江天輪船航向上海。到達上海之后,蔣介石與剛剛訂婚的小妾陳潔如會合(蔣介石在參加革命后,在陳潔如之前,還在上海納妾姚冶誠),住在上海新亞旅社。王世和等人沒地方住,被蔣介石安排借住在陳其美之侄陳果夫的寓所,等候前往廣東的輪船。
12月5日,蔣介石和陳潔如在永安大樓大東旅館舉行婚禮。陳潔如是張靜江的小妾張逸民的同學,一次蔣介石在結拜兄弟張靜江那里見著她就“愛”上了,然后死纏爛打地追,但是才13歲的陳潔如拒絕了。恰好不久前,陳潔如的父親突然去世了,蔣介石聞訊,竟然親自披麻戴孝守靈,在弱肉強食的上海灘,孤兒寡母眼看生活受到威脅,在感動之余,便同意了蔣介石的求婚。蔣介石為母親守孝期滿,便舉行新的婚禮。在婚禮上,張靜江證婚,另一盟兄戴季陶和陳潔如的母親吳氏主婚。
王世和及蔣恒祥、蔣瑞昌、蔣甫元“三蔣”一到上海,就見證了蔣介石的新婚,驚訝得久久合不攏嘴巴。不知情的蔣恒祥說:“想不到大上海這么開放、風流,叔公一來,半天時間就能找個老婆,還能當天結婚!”
王世和卻為老家的原配毛福梅抱著不平,可也沒什么辦法。
幾日之后,從廣州來的輪船進港,他們扛著裝著蔣介石和陳潔如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幾只大箱子跟隨著蔣介石和如夫人前往廣東了。
12月12日,蔣介石到達廣州后,王良鶴也從老家急急趕來,對王世和等幾人進行傳、幫、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