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fā)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羈絆,你就不會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湮沒在他人的燈光里。
猶太法典說:“如果你不做自己,那么要叫誰來做你呢?”我們不可能成為別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自己了,我們更不可能成為別人的復制品。因為別人正是在發(fā)揮他自己的優(yōu)點,才能夠有那樣的成績,而我們怎么會剛好也具備了像他一樣的優(yōu)點呢?正如魚無法模仿鳥去學飛一樣,魚只能在游泳方面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唯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適合干什么,能干成什么。而且選擇自己的道路,是你最基本的權利。不要去走那些擁擠的道路,換條捷徑我們可能更快地走向成功。
別給心靈上鎖
看足球比賽,我們會發(fā)現,最優(yōu)秀的射手就是最善于捕捉射門機會的人,他們總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好射手是會跑位的人。
其實,一切“頂尖高手”和成功人士都是很懂得把握時機、選擇環(huán)境的。有人曾總結出一個“一二三定律”,即戀愛不要超過一年、學外語不要超過兩年、在一個工作崗位不要超過三年。這似乎是戲言,但卻可以給人一些啟發(fā)。人只有在不斷的變化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提升自我,而較久的停滯往往會使人心理趨向麻木、心態(tài)變老,導致思維定型和過于專業(yè)化,同時在一個環(huán)境居留過久,也會因恩怨過多而不利自身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常??吹?,那些不斷流動的人往往升遷更快。那些南來北往的人往往容易發(fā)大財,那些不斷挑戰(zhàn)的人往往會搖身一變而成名人。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自我,往往就是一種長期形成的習慣,并被這種習慣緊緊束縛住靈魂的故我。一個人如果不能突破這個故我,那么他就會在自設的“固執(zhí)”或拘泥于習慣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一個人如果被故我完全封閉了起來,那么,他就成了一頭拉磨的驢子,看起來他也非常忙碌和勤奮,但他再也不是一匹在天地間呼嘯向前的駿馬了。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經講過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約翰和湯姆是相鄰兩家的孩子,他倆從小就在一起玩耍。約翰是個聰明的孩子,學什么都是一點就通,他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自然也頗為驕傲。湯姆的腦子沒有約翰的靈光,盡管他很用功,但成績卻難以進入前十名,與約翰相比,他從心里時常流露出一種自卑。然而,他的母親卻總是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你終生也不過只是一個‘追逐者’。奔馳的駿馬盡管在開始的時候總是呼嘯在前,但最終抵達目的地的,卻往往是充滿耐心和毅力的駱駝?!?/p>
聰明的約翰自詡是個聰明人,但一生業(yè)績平平,沒能成就一件大事。而自覺很笨的湯姆卻從各個方面充實著自己,一點點地超越著自我,最終成就了非凡的業(yè)績。約翰憤憤不平,以至郁郁而終。他的靈魂飛到了天堂后,質問上帝:“我的聰明才智遠遠超過湯姆,我應該比他更偉大才是,可為什么你卻讓他成為了人間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說:“可憐的約翰啊,你至死都沒能弄明白:我把每個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褳’里都放了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我把你的聰明放到了‘褡褳’的前面,你因為看到或觸摸到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誤了你的終生!而湯姆的聰明卻放在了“褡褳’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聰明,總是在仰頭看著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覺地邁步向上、向前!”
在這個講求速度、講求效率的流動性極強的時代,一切事物都是在流動中得到發(fā)展從而超越自身的。對于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有時就必須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離開熟悉的領域到更遠、更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地方去開拓,去進取。須知,一個坐著不動的人,是不可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的。
很遺憾,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并沒有教會我們怎樣學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說“不”。在競爭的壓力下,要對一個自己并不喜歡卻又有些誘惑力的“雞肋”工作說“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干一行愛一行”遠比“愛一行干一行”成本高得多。因為“干一行愛一行”的機會成本是自己所愛的一行,而“愛一行干一行”的機會成本卻是自己不愛的—行。
一位有著類似經歷的約翰曾經后悔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從事一項自己并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每當我產生變化一下的念頭時,都會為下一步無所適從而憂慮,于是一項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就一拖再拖地干了下來??墒?,時間越久,我發(fā)現存在的問題越大——下一項工作總是要受到前一項工作的影響,我在這個行當干得越久,我要擺脫這個行當的成本也就越大。
終于有一天,我在朋友的勸說下對自己當初的抉擇說了“不”。真正抽身出來才發(fā)現,事情并沒有我所想象的那么糟。盡管經歷了不小的波折,但是擺在自己面前可選擇的天地卻寬了許多,想象中的壓力在現實中也沒有那么可怕。我的朋友用“逃跑”來形容我說“不”時的狼狽,但我卻很感激他教會了我“用腳”來進行另一種方式的選擇。
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講述過怎樣選擇才會有一個“經濟”的人生。他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之初,選擇學習和工作的方向應該更加偏重于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非眼前的一些“現實”利益。自己所認定的容易找到的工作和容易錄取的專業(yè),對于平等競爭的他人來說也同樣是容易的。
人才的市場也遵循著市場經濟的普遍規(guī)律,“看不見的手”會把今天看起來前景不錯的職業(yè),自動調整到供求平衡的程度。從一個較為長期的趨勢看,各個專業(yè)和領域之間的競爭程度是相同的。能否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歸根到底還是看一個人能否在自己選擇的領域做出比平均值更高的“生產率”。所以一旦發(fā)現自己選擇的領域不是自己喜歡的或是增長的,就應該及時做出調整,因為現在調整,浪費的只是幾年,今后再調整,浪費的就有可能是整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