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拾貝集110 “簡化”與“今譯”之辯

拾貝集 作者:周有光


北大教授蘇培成先生來信說,媒體發(fā)表了一篇《季羨林老人談國學》。全文如下:

昨天下午,去301醫(y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老人精神健旺,妙語連珠,在談及國學普及時,他說了一番意見:(1)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中國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2)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有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里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季先生著重談到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后”與“以后”的“后”(繁體“後”)弄成一個所帶來的遺憾。(3)古文今譯是毀滅中華文化的方式,必須讀原文,加注釋即可。(4)振興國學,必須從娃娃抓起。老人特別指出,給成人講的國學與給娃娃講的應(yīng)該不同。得用心思編教材。

(報刊稱此為“季四點”)

蘇培成先生信中說他寫了一篇《漢字簡化是誤入歧途嗎?》,要點如下:(1)甲骨文中就有繁簡之別。東漢《章帝千字又斷簡》中有“漢”字;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中有“書”字。簡化字絕大多數(shù)開始使用于古代,書法家如王羲之經(jīng)常寫簡化字。延續(xù)文化的功勞,簡化字和繁體字大家有份。(2)《大學》開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一連用了五個簡化的“后”字,《大學》沒有“遺憾”。(3)簡化字容易學,容易用,這是事實。季先生的一句話不能改變事實。(4)季先生反對“今譯”,認為讀古文必須讀“原文”?!墩撜Z》的“原文”是用戰(zhàn)國“古文”寫成的,誰能閱讀?為了方便閱讀,后代改寫成小篆、隸書、楷書。

周有光正在研究蘇培成先生的文稿,此時來了一位雜志記者,也是來談“季四點”的。周有光借此宣傳了蘇培成先生的論點:

問:讀古書必須讀“原文”嗎?

答:《論語》原文是魯國“古文”,“壁中書”在漢代已經(jīng)無人認識。漢字的字體在歷史上不斷變化,歷代都用當代字體改寫古書,簡化字是今天的當代字體。

問:讀古書必須讀“繁體字”嗎?

答:《大學》一開頭就有“簡化字”,讀古書不能不讀“簡化字”。

問:簡化是“歧途”嗎?

答:刪繁就簡,是漢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規(guī)律,規(guī)律即“正途”。我國公布的《語言文字法》是分辨“正途”與“歧途”的標準。

問:簡化有什么好處?

答:小學教師公認,簡化字好認,好寫,在屏幕上顯示清晰。

問:簡化的效率不重要嗎?

答:效率是社會進步的首要條件。簡化增進文字的效率,不可輕視。

問:拼音是“歧途”嗎?

答:拼音幫助漢字,今天“人手一機”,打短信,離不開拼音。從“注音符號”到“漢語拼音”是漢語字母的發(fā)展“正途”。

問:古書“今譯”,好不好?

答:一百年前,我3歲,在家學唐詩,朗朗上口,不懂意思。后來,7歲進小學,讀古書。老師用“口頭白話”翻譯古文,使我們能讀懂。到我進中學,課本上開始有“書面白話”?!翱陬^白話”和“書面白話”都是“今譯”。沒有“今譯”,古書無法讀懂。“今譯”是繼承古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報》副刊2009年4月6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