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畢生最大的目標是好好活著,好好拍電影。他覺得電影是沒有止境的,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慢慢去拍,接下來的工作應該去做得更好。他小時候經(jīng)常挨餓,這是賈樟柯鐘愛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因?!巴甑哪欠N饑餓感現(xiàn)在還難以忘懷,可以說,饑餓感是我想拍電影的一個重要理由。那時還有其他很多遭遇是支撐我拍電影的勇氣,我覺得我就是屬于這樣一個人群?!?/p>
在饑餓之中,存在著欲望的爆發(fā)力。擁有饑餓感是幸福的,當你饑餓的時候,平時的粗茶淡飯是那樣的可口,這是以前感受不到的?!叭裟沭I了,飯就好吃了”,這是關于饑餓的哲言。
越來越少的人能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嘗到饑餓的滋味,越來越多的食物已讓他們感覺不到美味。學習也是如此,當學生領到新書的時候,總是想先睹為快,可是到了老師講解、布置作業(yè)時,學生卻提不起精神了。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過多的給予被動刺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tài),也會使學生出現(xiàn)“厭食癥”,求知愿望減弱,求知興趣缺乏,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這不是真正的學習。父母為子女包辦好的生活也不是健康的生活。這樣的孩子缺少饑餓感,缺少對生活的真正感悟。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謹記這一點。
既讓孩子“不缺吃”,又讓孩子保持一定的“饑餓感”,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給孩子一定的饑餓感,就是給孩子追求自我需要的權(quán)利;給孩子一定的饑餓感,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主動追求的機會;給孩子一定的饑餓感,就是讓孩子擁有探究周圍世界的熱望。我多么希望,青少年學生能恢復以前的“求學”——學生請求老師教學,而不是老師求學生來學習,不是家長求學生來學習。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我們應換個方法,給孩子一定的饑餓感。
孩子擁有饑餓感是幸福的感覺,而給孩子適度的饑餓感更是父母、老師應把握的教育藝術。
跟狼在一起,就會學狼叫
狼總是帶著饑餓感,奔跑在捕食的道路上。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怎樣學習這種精神呢?下面給你一些建議:
●學會正確地審視自己,從而摒棄那些浮躁、失控的心緒。如果我們過分注重或滿足于一次小小成功所帶來的驚喜與榮譽,那只能束縛我們再次超越自己的腳步,阻礙我們能力的發(fā)揮。
●應該不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我們自己不斷的努力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永遠給自己定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就仿佛有饑餓感的狼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
●通過自我教育進行“饑餓體驗”。饑餓是什么感覺,恐怕很少有人真正體驗過。波斯詩人薩迪說過:“在飽足的人眼中看來,燒雞好比青草。在饑餓的人眼中看來,蘿卜便是佳肴。”適當?shù)貐⒓印梆囸I體驗”,會得到很好的教育,再也不會浪費糧食,再也不會買過多的零食,再也不會亂花錢。
毅力是天才的必要素質(zhì)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曾說:“所謂天才指的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法國博物學家布封也認為:“所謂天才,不過是最大的毅力而已?!币懔κ翘觳诺谋匾刭|(zhì),天才由毅力造就。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人生的歷程,逆境差不多占十之六七,順境也就占十之三四,順境、逆境又常常交替出現(xiàn)。做一件事,無論做大事還是做小事,常常會遇到幾次乃至幾十次的阻力。阻力雖然或大或小,但卻無法避免。如果沒有斬斷阻力的毅力,就不會延伸前進的航線;如果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就不會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沒有貫徹始終的毅力,就不會聽到勝利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