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本概念(2)

人本教練模式 作者:黃榮華


人是根本,人乃本源。尤其是當我們了解了漢字"人"的來龍去脈,將教練技術與中國古老智慧進行融合和嫁接,創(chuàng)造出富有東方文化特色的人本教練模式后,這門新興的管理技術被賦予了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成就了更多人的人生。

第一章 人本概念

第一節(jié) "人"的起源

東方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被譽為"中國魔方"的漢字則是東方文化的血脈載體。時代的發(fā)展,歷史的痕跡,包含在漢字的演化進程中;智慧的沉淀,歷史的繼承,都可以從漢字中找到蹤跡。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其光芒照耀著人類,同時也證明著人類。

人"字的起源和演進也蘊含著文化的傳承和智慧的光輝。最早的人"字,是出現(xiàn)于公元前 1400 年商代的甲骨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記載道:"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像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人"是象形字," "像一個側立的人,因為是側立的,所以可以看到他的一臂一脛。對"人"還有一種象征意義的理解——"人"通過描繪出一個側面站立的人,象征著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qū)別:人能直立行走。

甲骨文的"人"字今天的"人"字在早期,"人"就代表一種身份和地位。據(jù)史書記載,早期卜辭(卜辭:殷代把占卜的時間、原因、應驗等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記錄),殷王自稱"一人",晚期卜辭,殷王自稱"余一人"。在古典文獻中,商周兩代奴隸主社會,其最高奴隸主稱"一人"、"余一人"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以至人本教練模式有"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人無二人"的說法,可見當時"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古人對人的研究由來已久,并且積累了很多影響深遠的文字和成果。

《易 · 說卦》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清朝俞正燮說:"人者,五行之秀,萬物之靈。"洪秀全在《厚道覺訓》中的說法是:"天地之間人為貴,萬物之中人最靈。"西方的論人之道不勝枚舉,非常知名的是古希臘的一句諺語:"人是萬物的尺度。

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著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的背后,還潛伏著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有一段關于"人"字的經(jīng)文:"撇捺互撐,站立為人。伏羲姓妊,女媧造人。人音通仁,仁義為本。不行仁義,非是真人。"這包含了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的幾點要求:一是人是相互支撐的,二是要站起來,三是要行仁義。

許慎說:"凡人之屬皆從人。"仔細研究甲骨文,就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人而組合成字的奧妙。比如兩個"人"字,同向挨著就是"比"和"從",背向而對就是"北",一正一反構成"化"。許慎的解釋是:"從",相聽也,從二人;"比",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北",二人相背;"化",教行也。

比從"的三種寫法北"的兩種寫法化"的兩種寫法甲骨文字例 中國古老文化借助"人"字,早就道出了人類成長的共有規(guī)律:人的認識起點是"比",通過人和人的比較而類推一切,善惡、苦樂、貧富、有無等等,皆是因"比"而來;"比"過之后,就進入"從"的階段,模仿別人,學習經(jīng)驗;當自己有了認識和積累,就不服氣,出現(xiàn)逆反心理,到了"北"的過程;然后到達"化"的境界,不盲目地"從",也不極端地"北",而是依據(jù)自己的生命要求轉(zhuǎn)化各種能量,當然是朝著自己的方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