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節(jié):向卷尾猴學習(4)

藍色天堂 作者:畢淑敏


朋友們苦口婆心地勸說我,我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個有關(guān)報道。

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博士,主持了一個實驗。他讓229名小朋友參加了3 輪不同實驗。實驗的道具是每人分到兩份糖果。博士告訴小朋友們,你可以選擇自己吃獨食,也可以選擇和其它次朋友分食。你倒底選哪樣,沒有要求,全憑自愿。

結(jié)果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利己,基本上不考慮別的孩子的利益,能和別人分食糖果的只占總?cè)藬?shù)的9%。等到七八歲的時候,就完全不同了。在有兩份糖果的時候,80%的孩子選擇了和朋友們一起吃,拋棄了自己吃獨食的選項。

美國埃默里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只是這一次的實驗對象,不是小朋友,而是卷尾猴。研究人員也給了卷尾猴兩種選擇的自由。一種是自己獲得食物獎勵,另外一種是自己獲得獎勵的同時,讓另外一只猴子,也獲得獎勵。

實驗證實,在與親屬或是朋友配對的時候,卷尾猴們基本上都會選擇一榮皆榮模式。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專用的名詞,叫作"親社會性"選擇??吹接H朋的猴子們同時也獲得了食物,參加實驗的卷尾猴感到滿意或是高興。不過,要是陌生的猴子,它們就不會這么大方??茖W家們充滿驚奇地發(fā)現(xiàn),卷尾猴不僅懂得獲取,也懂得給予同樣重要。它們享受給予帶來的快樂。

這是一則和航海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科學報道,卻讓我久久陷入了思考。

科學家們說,分享是人類基因和社會文化共同作用的后果。

說到基因,真是很奇怪的東西。我看到過一幅生物學家所拍攝的受精卵圖片,數(shù)百名精子企圖進入一枚太陽一般巨大而光芒四射的卵子,有一個身段敏捷的幸運兒,正奪門而入。在這幅放大到100平方米的巨幅圖片面前,一位資深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萬分感慨地說,假如是順產(chǎn),準時出生,那么,從出生日往前倒數(shù)280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是這副模樣。

面對生命萌動的洪荒圖象,真想仰天長嘯。

每一個人都曾這樣整裝待發(fā),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曉這驚天動地的奧秘。如今,對于基因,我們也僅僅是知道了一點點皮毛,還有巨大的黑洞等待探索。切莫小看了這枚受精卵,我們所有的信息,生理的和集體的無意識心理,都儲存其內(nèi),如同天下最復雜的密碼本。

親社會性,并不是人類的專利,即使在動物間,也會生生不息地一代代生物遺傳,例如前面所說的卷尾猴。我們至今還無法完全破譯"親社會性"的生理基礎(chǔ),不知道它是潛伏在大腦皮層的哪一疊溝回里?它的生化基礎(chǔ)是什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