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消失的官園,被消失的生活

非常識 作者:謝勇


據(jù)說依照網(wǎng)友的意見,2009年度漢字是一個大大的“拆”。其實,熟悉中國城市變遷的人們恐怕都清楚,在“經(jīng)營城市,以地生財”已經(jīng)成了這個社會運行內(nèi)在邏輯的情況下,這個“拆”字,并不僅僅發(fā)生在一個看似平淡的年份,也不會隨著這個年份的過去而終止。

實事求是地說,相較于這些讓專家學者痛心疾首的被拆名人故居,2009年12月20日發(fā)生在京城的那次拆遷,實在是正面范本:2009年12月20日,北京最早也是舊城區(qū)中惟一的大型花鳥市場——官園市場正式停業(yè),作為曾經(jīng)的地標,它正被抹去。被拆掉的官園,最終會被一座現(xiàn)代化建筑所取代。

之所以說是“正面范本”,是因為這里的拆遷靜悄悄:沒有釘子戶,沒有抗議者,沒有眾多專家強有力的質(zhì)疑與批評,人們對于官園的消失,更多的是報以惋惜與惆悵:在官園市場消失之前,很多獲知消息的北京市民紛紛趕到這里,抓住最后的機會,留影紀念。這個城市中心曾經(jīng)存在過的,生發(fā)出“官園文化”的老北京文化樂土,就這樣靜靜地成了歷史,成為北京人記憶中特殊卻又“尋?!钡囊徊糠?。畢竟,在推土機面前,北京人要記住的東西,實在是有些太多了。

官園其實就是一個因賣金魚和熱帶魚發(fā)展起來的寵物市場,只存在了短短幾十年。在擁有三千年歷史的京城,根本夠不上“需要保護”的資格,在那些進入文學史、文化史的建筑古跡尚且無法繼續(xù)存世的情況下,一個沒有多少“文物價值”的寵物市場,其消失更是顯得微不足道。更何況,這個市場,本來就沒有真正擁有產(chǎn)權(quán)的所有人,其硬件存在種種缺陷,安全隱患頗多。但是,事情可能存在著另一方面,與紛紛消失的名人故居相比,老北京人似乎對官園市場傾注了更多情感,更多感傷:因為這里是他們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情,真實的快樂。

在我看來,如果說諸多古跡舊居被消失還只是消滅了人們對于歷史的親和記憶的話,官園市場的消失,實際上是在證明,北京正在喪失最真實最基礎(chǔ)最民間的文化與生活。這種生活不僅僅是文字記錄的風情與旅游資源,更是真實而具體的生活狀態(tài)。正像有位玩家在接受采訪時所發(fā)出的感嘆:“現(xiàn)在住這小區(qū)里,連鄰居我都不認識,跟誰玩兒?玩給誰看?老城改造,北京人散伙了,這老北京的玩意兒也快散伙了吧?!?/p>

這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北京民間生活復(fù)蘇而興起的花鳥市場在目睹它的同伴一個個消失之后,終于也迎來了似乎是注定的命運。而與這個市場相連的生活,要么消失,要么被風干,成為招攬游客的粗糙仿品。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也許,官園市場的消失,提供了理解這個時代更為真切的路徑:目睹自己傾注了生命與情感的生活一天天消失,除了惋惜,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不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