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2010,偌大一個香港電影業(yè)早已由盛而衰,不僅電影產(chǎn)量票房連創(chuàng)歷史新低,從業(yè)人員也面臨年齡老化、青黃不接之憂。既然行業(yè)縮水、利潤微薄,香江早已不見氣吞天象的大寡頭爭霸,電影公司之間亦不復當年那樣競爭激烈。但話又說回來,香港這么小,市場就這么大,香港電影行內(nèi)的那幾家那幾位,低頭不見抬頭見,見面哈哈背后算計也屬情理之中。須知商場如戰(zhàn)場,生意如政治,香港電影再不濟,戲說些群雄并起、各懷異志、苦心經(jīng)營的傳奇演義卻非難事。
只是,如果將今日之香港各電影公司比作戰(zhàn)國諸侯,那么他們最怕的便是內(nèi)地的“天子令”了,個中因由,影迷自知。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
一、嘉禾失守雙雄爭鋒 中國星名存實亡
1998年,雄霸香江超過20年的嘉禾終于在一連串重挫下(亞洲金融危機,副總裁何冠昌逝世,成龍退出董事會,競投將軍澳被邵氏中國星等七家聯(lián)手擊?。?,不得已收縮電影制作(10年后嘉禾被內(nèi)地橙天收購)--誰來接替嘉禾,繼續(xù)扛香港電影這桿領(lǐng)軍大旗?成龍選擇了寰亞,1999年宣布給予寰亞無限量支持,投資過億開拍《特警新人類》、《紫雨風暴》等大成本制作,意圖延續(xù)嘉禾的國際化路線,寰亞究竟走得如何,后文另說,暫且不提。單表對香港本土市場而言,真正接棒嘉禾撐起半邊天的其實是中國星。
中國星前身是向氏兄弟的永盛公司,早在嘉禾、新藝城、德寶三足鼎立的時代,“永盛”即奮力搏殺尋求生機。捱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戰(zhàn)國風云”,隨著金公主、德寶的相繼衰落,永盛則憑借多部巨星領(lǐng)銜的大制作(如《精裝追女仔》、《賭神》、《雷洛傳》、《逃學威龍》、《鹿鼎記》等)迅速崛起,成為香港實力最強的電影公司之一。延至90年代中期,港片市道疲軟,向華勝一度身患重病,正好暫退江湖,向華強則愈挫愈勇,與太太陳明英(現(xiàn)名陳嵐)先組“永盛娛樂”,后成立“中國星集團”。
“中國星”初期仍沿用永盛時王晶+劉德華的賣座組合,九七之后重新包裝賭片、江湖片及愛情喜劇,開拍《賭俠1999》、《賭俠大戰(zhàn)拉斯維加斯》、《龍在江湖》、《黑馬王子》等片。1999年,向華強又將杜琪峰、韋家輝招致麾下,這二位創(chuàng)立的“銀河映像”亦并入“中國星”集團。翌年,杜韋合導的《孤男寡女》票房大賣,成為2000年港片賣座冠軍,向華強因此信心大增。
適逢衛(wèi)視向“中國星”購片,并先付不菲訂金,向華強遂宣布斥資10億港幣,3年拍100部電影,除“銀河映像”每年包辦數(shù)部(包括賀歲片)外,中國星又創(chuàng)辦“一百年”電影公司,邀請徐克、林嶺東、劉鎮(zhèn)偉、林超賢、梁柏堅多位名導演開戲。一時間,“中國星”連出猛片,《辣手回春》、《鐘無艷》、《瘦身男女》、《絕世好Bra》等作皆有不俗票房收益--放眼2000年前后的香港電影公司,從逐漸停止制片的嘉禾、偶爾拍片的邵氏(多以“電影動力”和“星藝映畫”名義),到寰亞、寰宇、美亞、英皇、星皓,若論聲勢之勁、實力之強,“中國星”絕對拔得頭籌。
縱然“中國星”雄心萬丈,但港片大勢的低靡和接踵而來的問題,仍讓向氏夫婦難以招架。先是徐克、林嶺東、劉鎮(zhèn)偉幾位名導為“一百年”電影公司攝制的《蜀山傳》、《黑俠2》、《奇逢敵手》、《無限復活》票房慘淡,出乎意料。不過,“中國星”并未就此審慎觀望,2000至2004年,每年制片都有十幾部,但說到票房反響,除了杜琪峰和韋家輝導演、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的電影還算賣座外,其余大多差強人意。與此同時,來自大環(huán)境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壓力,也迫使“中國星”不得不壓縮開支,減少拍片量。到得2010年,向華強夫婦無心戀戰(zhàn)影壇,“中國星”已然名存實亡,盡管偶有中國星出品影片如《撲克王》問世,實則另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