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控制孩子的小脾氣
合理擺放物品
實際上,孩子在這個階段,正是探索整個家的時候,要把所有危險的東西、藥品、家用清潔用品、貴重易碎的東西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
易碎品可以等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要求的時候重新拿出來擺放。書架上的書和雜志也要塞得緊緊的,難以被撬開。鍋、壺等廚房用品,放到他能夠到的櫥柜里,要保證孩子玩起來安全,而且能放回去(拿出來再送回去是這個時期孩子能學會的很了不起的本事)。可以拿空紙箱給孩子當小車推來推去玩,而且不會撞壞家具。
如果不小心把危險的或者是貴重易碎的東西擺出來了,而且孩子奔著它去了,爸爸媽媽要趕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把東西收好??梢杂靡魳泛谢蛘咂渌麞|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有些東西你沒法收起來藏好,比如說桌子上的固定臺燈,那么只能跟孩子說“不行,不行”或者把他抱走了。不要總對孩子只說“不”。移走東西,抱走孩子再加上“不”字加以強調(diào)。
因人而異
怎樣幫助孩子停止耍脾氣呢?每個孩子情況都不同,要區(qū)別對待。有的孩子生氣撞頭,直到媽媽溫和地問他要不要一起去買東西或者去游樂園。有些孩子只要父母還在視線里就不會停止耍牛脾氣,直到獨自一人才會安靜下來。
等到3歲或者更大些,孩子會更懂得自己和父母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他能用語言向父母表達自己想要什么,也能聽懂爸爸媽媽說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如果父母公正,就會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孩子會相信父母會給他好的,即便不給他什么也有一定合理的緣由。所以,這種大孩子的生氣,往往是因為感到受到不公對待而引起的理性的憤怒,而不是一種半盲目的情緒發(fā)泄。
體罰
大多數(shù)跟我討論這個問題的家長都承認,不管他們認為體罰孩子是不是對的,都有過揍孩子屁股的沖動。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個父母千叮嚀萬囑咐不能碰的貴重的瓷器裝飾品;跑到街上去,一輛小轎車尖銳的剎車聲和孩子擦肩而過;六七歲的孩子故意找茬刁難自己無辜的小妹妹;因為媽媽不讓他熬夜看他喜歡的電視而叫媽媽“臭媽媽”。再者,當一個11歲的孩子因偷東西而被抓住還厚顏無恥地靠撒謊擺脫困境。
體罰是父母自己自小從自己父輩學來的,用以表達無法忍受的憤怒,所以父母會不自覺地迅速地用這個沖動對待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講道理,罵孩子,打屁股,還是下禁令,這種方式是代代相傳下來的。
在育兒的其他方面,各地也有各自堅持的習慣。
有些地方相信(沒有證實)孩子如果不緊著包裹,以后骨頭就不會長得既直又強壯。有的地方認為孩子生下來是不會吃東西的,如果不強行喂養(yǎng),孩子就會餓死。在很多南太平洋島嶼,人們覺得應(yīng)該在各個方面都寵著、順著小孩子。有的地方認為男孩子生下來不要讓其舒服地成長,要經(jīng)過艱苦的訓(xùn)練、洗冷水澡,長大了才有好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