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從目前最新報道來看,SKII的產品本身沒有什么大問題,鉻(chromium)和釹(neodymium)的含量都符合歐洲或者美國的標準,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有關機構也做出了聲明。之所以這次SKII會“違禁”,更多是因為內地化妝品安全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鉻和釹作為雜質的含量沒有明確的標準。
作為制造商,寶潔自然在這個事件中吃盡苦頭。不過對于中國的護膚品用戶,這可算是一件好事,至少提示大家關注護膚品成分的安全問題。
由于目前內地一些法律的不健全,所有銷售的護膚品都無需像在美國或者歐盟那樣強制標明制造成分。這也就使得我們對于絕大多數(shù)涂在臉上的護膚品成分一無所知,而這種“無知”所帶來的不安全感,遠比護膚品中被查出有害成分更為可怕。
因此,筆者仍舊建議讀者盡可能購買歐美尤其是美國進口的護膚品,不是說他們的產品質量一定有多好,只是FDA嚴格的法規(guī)使得他們把成分都老老實實地寫在包裝上,這使我們對于產品是否有不良成分一目了然。
那么,看到護膚品的成分標簽,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作為普通用戶,我們顯然不可能知道標簽上每一個成分是做什么用的,對皮膚有何功效,又有何副作用。但是,我們至少要知道一些大致的原則,以盡可能地避開不適合自己的護膚品。下面幾點可供參考。
功能性:護膚品中雖然含有一大堆成分,但是真正有功效的也就是其中少數(shù)的幾種有效成分。美國法規(guī)比較好,主要的功效成分(active lngredient)必須和其他成分分開標識,這樣你一下子就知道主要起作用的是哪些成分了。當然,知道了哪些是功效成分,也需要知道它們的用處。這時候,Paula's Ingredient Dictionary就很有用處了,雖然都是英文的,但是卻可以讓你知道絕大多數(shù)主要成分的功效。(https://www?paulaschoice?com/learn/dictionary?asp?TYPE=MAIN)
致痘性:男士皮膚油脂分泌較女性旺盛,所以出現(xiàn)暗瘡的機會也不小。雖然本質上這是一個牽涉到內分泌以及油脂分泌的問題,必須依靠調理激素的內服藥物以及幫助角質代謝的外用藥物才能根治,但是一些成分不佳的護膚品也會誘發(fā)痤瘡,也就是具有致痘性。下面的網(wǎng)頁提供了護膚品中常用成分的致痘性。數(shù)字越大情況就越嚴重,如果你經(jīng)常長暗瘡的話,那么最好選用的護膚品中不要含有大量致痘性在3以上的成分。當然,這也并不絕對。以下原則建議參考: (1)如果護膚品中不含有高危致痘成分,那是最好; (2)但是,這并不等于說這款護膚品一定不會致痘,有些人的皮膚比較敏感,問題千奇百怪;(3)如果護膚品中含有高危致痘成分,能不用自然是不用的好; (4)一般護膚品成分表濃度由高到低,高危成分排名越靠前,這個產品的隱患越大;排名靠后,即使有高危成分,危險也不如前者大; (5)但是,如果你之前用過,而且沒有出現(xiàn)長痘痘的問題,也不妨用下去,也許這幾類成分對你的皮膚并不具有致痘性。(https://www?zerozits?com/Articles/acnedetec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