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段時期孩子依戀的完成,一般都是媽媽協(xié)助他們完成的。除哺乳、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之外,還需要媽媽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愛撫、擁抱和親吻,并不時地輕聲與孩子“說話”,讓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親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依戀就能很好地完成。
當然,還有很多媽媽由于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經(jīng)驗,而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幫助孩子完成這種依戀。其實,媽媽們的這種擔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雖然嬰兒不會說話,但他會用表情來表示他內心的感受與欲望,例如,饑餓時,他會大聲哭鬧,而高興時,他又會手舞足蹈。所以,對于孩子的這種表達,大人要給予積極的反應,當孩子哭鬧時,要及時通過哺乳、愛撫等安慰孩子;當孩子高興時,家長也要通過說話、動作等,讓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樂。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一些家庭由于某種原因,媽媽不能陪在孩子的身邊,而孩子對媽媽并沒有依戀。出現(xiàn)這種情況,媽媽也不必過分擔憂。實際上,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可以進行補償?shù)?,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補償必須在孩子5歲之前完成。否則,這將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
在此,父母必須牢記:
◇5歲前,爸爸媽媽必須幫助孩子完成心理依戀。
方法二:少兒自我認同期: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現(xiàn)在,很多五六歲,甚至七八歲的孩子,還常常有這樣一個壞毛?。翰幌矚g去幼兒園或學校,整天跟在媽媽的身邊,簡直就成了媽媽的小“跟屁蟲”。而且,除了媽媽之外,他們不愿意跟任何一個人在一起,包括爸爸。
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更可怕的是,不管是與人相處,還是做其他事情,他們常常會被強大的自卑心理包圍。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往往是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少兒時期的心理發(fā)展任務。
進入少兒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媽媽完成親密分離,即孩子要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這一時期,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其他人接觸,特別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并不時地鼓勵孩子。另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多些接觸,以幫助孩子完成與父母的親密分離。
事實上,在孩子與父母完成親密依戀的同時,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并試圖從社會或學校那里尋求認同。而這時,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也開始建立起來,如自尊、自信等。
確切來講,孩子的這種自我認同感大約從2歲左右就開始萌芽了,只不過那時的認同只是一種模糊的、低級的自我認同。到了少兒期,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逐漸增強,他們已經(jīng)能夠很清楚地感覺到,父母是否喜歡自己,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少兒期孩子的自我認同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強烈的,例如,他們僅僅會因為一件漂亮的衣服、別人一句夸獎的話,而變得充滿自信;相反,別人一個不信任的眼神、一句批評的話,又會讓他們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
因此,在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同。當然,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完成正確的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