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成長歷程:成長教育中的心理學(5)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學 作者:云曉


孩子進入少兒期之后,開始對自己的情緒感興趣,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情緒,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它們只是人面對一些事情時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但情緒是需要調(diào)控的。

人的情緒是需要發(fā)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一定不要因為我們的行為使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例如,當孩子哭鬧時,有些家長總是打罵孩子,雖然打罵能夠制止孩子的哭鬧行為,但也對孩子產(chǎn)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發(fā)泄,就會使心理扭曲、變形,影響心理健康。

同時,為了使孩子不至于變成亂發(fā)脾氣的“暴君”,家長還要告訴孩子正確發(fā)泄情緒的方法。例如,當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想吃的零食而亂摔東西時,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吃那些零食,在合適的時候我會買一些給你吃。當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時,我也會憤怒,但我不會因為憤怒而摔東西,因為亂摔東西是不對的?!?/p>

這樣既使孩子懂得了不良情緒是允許存在的,又使孩子懂得了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方法三:青春叛逆期: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quán)

青春期是指從12歲到18歲之間的那段時期,是介于少兒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一段特殊時期。心理學極度重視這段時期,認為至此人生發(fā)展到了新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zhuǎn)折期。這個階段的順利與否,關(guān)系到人生未來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zhì)。

然而,一提到青春期,很多家長就會頭疼,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會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變了,變得不順從、不聽話,他們的行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來形容。

一位家長曾這樣形容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就像一個矛盾體,前一刻鐘,他們還在肯定一切,下一刻鐘,他們又會否定這一切;有時他們會盲目崇拜,而有時他們又會把所崇拜的事物貶得一無是處;

他們就像一顆隨時都會爆炸的“炸彈”,也許家長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成為引爆這顆炸彈的導火線;

同時,他們又像是對家長充滿了敵意,事事都與家長對著干,家長讓他們往東走,除了東之外的所有方向,他們都有可能去,但就是不會向東走。

這位家長說出了青春期孩子的整體特征:不定性,脾氣暴躁,叛逆,充滿矛盾,令人捉摸不透。

面對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孩子,很多家長會感覺恐慌,更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這些孩子。于是,一些家長開始與這些青春期的孩子“較真”:批評他們的奇裝怪服、怪異發(fā)型;指責他們的滿口“鳥語”、不務正業(yè);過多插手孩子的事情、約束他們的行為……

家長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家長與孩子“兩敗俱傷”!孩子的怪異行為越來越多,家長越來越生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惡化,孩子說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說孩子不可理喻……于是,很多青春期的悲劇往往就這樣發(fā)生了:孩子因為家長的管束太多而離家出走;孩子因為家長不理解自己,并且經(jīng)常逼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故意與父母對著干……

這些都是鮮明的證據(jù),是家長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的證據(jù)。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家長們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了解,那么,這些青春期悲劇的發(fā)生率會大幅度下降,孩子在青春期固有的“怪異行為”也會大為減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