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老去,人人都希望有個孝順的子女。只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孝”的定義雖然未曾改變,但其內(nèi)涵卻在悄悄發(fā)生變化。只不過,將自己的快樂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始終是不太穩(wěn)妥的。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千年美德,古訓亦云:百善孝為先。老年人之間的家長里短,贊的是兒女的孝順,怨的也是兒女的不孝。誰家的孩子對父母更加孝順,這些老人不僅笑容常在,就連說話吐氣也會硬氣許多;誰家的兒女若對老人不敬,不僅老人自己心情抑郁,甚至連周圍的鄰居,也會對此議論紛紛。
的確,“孝”字不但是人們年老之后的精神支柱,更是許多老年人相互炫耀的一種資本。有人說:“幸福老人的喜劇有一半是由兒女導演的,而不幸福老人的悲劇則有一半是由兒女釀成的。”這個說法很是貼切,因為生活中這兩方面的事例都不少見。
有兩位老人,他們的屋子門對門。其中的一位整天樂呵呵的,沒事就在小區(qū)里轉(zhuǎn)悠,遇上誰家的孩子在玩耍,他說什么也要湊上前去瞧一瞧,人們都笑稱他為老頑童。而另一位卻與他的鄰居大不相同,這位老人整天將自己關(guān)在家中,十天半月也不下一次樓。當老頑童好心拉他出去遛彎時,他卻總是將臉一耷拉:“我這孤苦伶仃的,下樓摔著了誰照顧?”原來,老頑童的兒子每個月都會過來看他,并給他帶來大包小包的零食以及老人喜愛的玩意。而另一位卻恰恰相反,一年到頭家里也沒個“客人”前來,女兒偶爾來通電話也是吵著要錢。老人整天對著冷冰冰的屋子,心情又怎會舒坦呢。
家有兒女孝,活到九十不顯老。沒錯,兒女是父母的小棉襖,兒女的孝順是老人的美容膏。但是,天再冷,棉襖也不能全搭在身上;想變漂亮,美容膏也不能天天糊在臉上。過分看重兒女的孝順,甚至規(guī)定兒女的言行給這種美德上綱上線,未免曲解了“孝”的本意。
其實,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孝”的定義雖然未曾改變,但其內(nèi)涵卻在悄悄發(fā)生變化。古時候,子女不但要為父母守孝三年,還必須結(jié)廬齋戒,這事若是放在今天,恐怕連仙去的老人也會不笑九泉。古人賣身葬父、剜肉救母的典孝事例,雖令人稱贊,卻實不可推行。試想,如果兒女為了父母情愿放棄事業(yè)、放棄生命,老人又豈會真的開心?
為了自己的心情,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實在應做到“孝”亦不大喜,“不孝”亦不大悲。自己的孩子,自己還不了解嗎?“孝”與“不孝”又豈能憑借簡單的言行判斷?如若您認為兒女不孝,就先要弄清楚這“不孝”的原因是什么。
◇◇經(jīng)濟條件的差異性。社會財富僧多粥少,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送禮的多少并不能成為判斷孩子孝順與否的標準。如若兒女在艱辛不已的生活中還能惦念父母,為父母著想,做老輩的更應當體諒他們、鼓勵他們。
◇◇兩代人之間溝通不善。代溝代溝,隔代有溝。父母與子女之間若不能常常溝通,時日長久了,之間的鴻溝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互相無法理解。如若兩輩人溝通順暢了,相互理解了,孝順與和睦也自然會回到家中。
◇◇“孝順”也怕攀比心理。有些老年人喜歡拿他人的家庭比對自己,有些老年人更是喜歡以別人的孝敬之行要求自己的兒女??墒牵郎蠜]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硬給孩子的孝心套上框框,不僅讓兒女為難,也給自己的心掛上了一把沉甸甸的大鎖,這又何苦呢?
事實上,許多老人心中認定的不孝行為,有時并非兒女真的存有不孝之心。在父母的心中,兒女若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探望,每日照顧,噓寒問暖,那是再好不過了;而在年輕人看來,行孝不一定要放在嘴上,更不一定要日日有所表示。這種兩輩人對于“孝”的不同理解,也就造成了雙方之間認識上的差異、想法上的差異。
兒女對父母盡孝,形式其實是多樣的。尊敬和關(guān)愛是一種孝順的表現(xiàn),體貼和照顧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甚至就連兒女在外堂堂正正做人,不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嗎?對此,為人父母者唯有用心體悟。
其實,人人都會老去,人人都希望有個孝順的子女。只不過,將自己的快樂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始終是不太穩(wěn)妥的。誰該為老年人的快樂負責?說穿了,除了兒女盡孝心以外,我們老年人還要時刻提醒自己:我的快樂我做主!
“正確看待孝道”有竅門
◆換位思考。人皆為父母,也皆為兒女。當兒女的做法與老人想象中的情景不相符時,您不妨換位思考,想想自己的父母。在中國歷史的千年長河中,兒女總是虧欠父母的,代代流傳至今。而這卻恰恰是一種哺育的美德,而并非晚年的缺憾。
◆及時排解心中的煩惱。俗話說:“牙齒也會磕嘴唇,左手也會碰右手。”父母與子女即便再如何親密無間,生活中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磕完碰完,父母卻應及時和兒女進行溝通。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在愉快的溝通過程中,氣出了,心情也舒坦了,煩惱自己也就排解了。
◆多想兒女的好處。您與兒女發(fā)生矛盾了,若只是一味念叨他們的過錯,認為他們不孝,這只會使得家庭氣氛陷入僵局。如若在發(fā)生矛盾之后,多想兒女們的好處,不但可以緩和矛盾,亦可緩解自己內(nèi)心的壓力,兒女們也會念及父母的寬宏大量而更加親近您。一舉兩得,您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