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就像太極中的兩條魚,首尾相扣,不棄不離。沒有生不成人生,沒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環(huán)方能維持萬物生生不息。
佛曰:愛別離為人生一苦。人生沒有不散之筵席,年輕時與我們觥籌交錯的友人,即便感情多么深厚,過了若干年以后,終究還是會與我們別離。如是,參加他人的葬禮,往往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塊郁結(jié)所在。
我們身邊的許多老年人,在參加完親人或朋友,或同事的葬禮后,都會愁眉不展好一陣子。老人的悲痛往往不是憑空而來,想象著曾經(jīng)和自己一同成長、一同奮斗的人,就那么突然不告而別,心里必然會很不是滋味。同時,感受到追悼會的悲傷氣氛,老人難免會由此觸景生情,聯(lián)想到自己。
但是,宇宙萬物,皆有始有終,就連百億年的星星,最終也會化為塵埃。親友離去之后,我們憑空做出此般聯(lián)想,不僅對身體無益,又徒增了家人的悲痛,這是何必呢?
關(guān)于生與死,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某戶人家添了一個小男孩,朋友們都來向他道賀。其中一個人說:這個孩子以后是要發(fā)財?shù)?。另一個人說:這個孩子看上去會當官。而最后一個人說:這個孩子終究是會死的。人們都紛紛對前兩人的話表示贊同,卻把最后一個人給臭罵了一頓。沒錯,人人都希望升官發(fā)財,人人都畏懼死亡。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未必人人都能實現(xiàn)名利的愿望,只有死亡,才是生命中最稀松平常之事。
如果我們將死亡看作生命的終點,凋零的鮮花,那它確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生與死就像太極中的兩條魚,首尾相扣,不棄不離。沒有生不成人生,沒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環(huán)方能維持萬物生生不息。普希金也曾說過:“老年就是回到孩提時代,死亡就是回到另一種出生?!?/p>
親友離去的確令人悲痛萬分,老年人一時心情沉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被悲痛的苦海淹沒,讓自己痛不欲生,這就不值得了。面對親人的離別,聰明的老年人應(yīng)該化悲痛為力量,把現(xiàn)在的生活過得更好,讓走的人安心走好。那些因親人辭世而虐待自己的人,應(yīng)該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逝者的意愿。
當親友過世之后,老年人應(yīng)當積極適應(yīng)新的生活環(huán)境,消除悲痛在心靈上造成的陰影。正確的方法是,在親人的陪伴下,進行科學的心理調(diào)適。
◇◇欲使自己盡快從悲痛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盡情地宣泄一番。如在親人摯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場,找個可信任的人嘮叨發(fā)泄一次等等,這些做法都能及時舒緩情緒,避免自己陷入哀痛而無法自拔。
◇◇如想表達對親友的眷戀之情,終日將自己的心事悶在胸中并非上上之舉。如能將心情用詩文、書信或日記等形式寫出來,不但可抒發(fā)胸懷,將悲痛化為文字,還能將這份情誼永久留念身邊。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盡管宣泄對于維護身心健康有益,但是,無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為的精神消耗。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后,就要設(shè)法轉(zhuǎn)移自已的注意力。您可以到親友處小住一段時間,或是走出斗室,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只要生活的視野開闊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會隨之淡化和消失了。
不過,如若離去者是多年老友,我們或許還能盡快從悲傷中走出,但如果撒手而去的是自己的伴侶,那又該如何面對呢?的確,在所有離去的至親中,讓我們最無法釋懷的,必是攜手我們歷經(jīng)風雨的那個人。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在經(jīng)歷過了幾十年的溝溝坎坎和磕磕絆絆后,兩個人正相攜安度晚年之時,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
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后,有些人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為什么過去常常對他發(fā)脾氣?為什么沒有堅持讓他去醫(yī)院檢查?甚至認為對方的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xiàn)一系列反?,F(xiàn)象。
但是,這種行為,除了讓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還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老伴依舊在世,當他看見愛人如此折磨自己,心中又會作何感想呢?
因此,當老伴離去后,折磨自己終究于事無補,對逝者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應(yīng)該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會和家庭的重擔,迎著火紅的夕陽,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
人不能長生不老,卻可以延緩衰老;人不能死而復生,卻可以死而不滅。當親友安然離去時,我們都應(yīng)當有這樣一種坦然態(tài)度:含笑而交,含笑而送。他將鮮花留在你的路上,他的歌聲留在你的耳旁。
“正確看待親友離去”有竅門
◆少參加追悼會。追悼會上沉重壓抑的氣氛,往往會加重我們本就悲傷的情緒,使得我們更加痛不欲生。為了避免被這種氣氛感染,我們不妨委托子女代為參加追悼會,一來表達了我們的惦念之情,二來也可將悲傷之情迅速化解。
◆多與親人討論快樂的事。人生值得討論的開心事多得是,何苦與自己的心情糾纏呢?斯人已逝,自己活得平安、快樂才是當下更重要的事。
◆坦然看待生死。我們餓了就要吃飯,困了就會睡覺。生就好比人生活力充沛的時刻,而死亡只不過是因為身體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了。離去的親友只不過是躺下休息了,對此我們唯有坦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