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票號日升昌(4)

金融史其實很有趣 作者:趙濤


從咸豐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夕,是日升昌的又一個發(fā)展時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官吏腐敗驕奢,賄賂成風,社會動蕩,盜匪叢生。為了避免鴉片販子、走私商人之類的生意與票號發(fā)生關系,票號的服務對象由過去的以工商鋪戶為主,向官吏、豪紳和工商鋪戶并存轉變。尤其是經過咸豐、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革命之后,官府與票號的關系更加緊密,凡軍餉、賠款、丁糧、厘金、賦稅和官府財政款以及賣官爵鉆營行賄的贓款,也都由票號過局。這個時期是日升昌的極盛時期。據1906年對日升昌票號14個分號匯兌統計,收匯款高達1633660兩,交匯款達15891544兩,日升昌票號的匯兌額擴大了,基礎規(guī)模也更擴大了。一紙匯票一到,10萬、100萬的現銀立即到手。日升昌于是信用顯赫,遠近聞名,但是這種依靠政府收入的業(yè)務模式也為日升昌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辛亥革命之后是日升昌票號的衰落時期。特別是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和辛亥革命的成功,日升昌和其他票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毀滅。日升昌危機爆發(fā)的外因集中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國銀行的入侵,中國銀行、官錢局的設立,使票號逐漸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二是帝國主義不斷侵略,國內戰(zhàn)亂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還很脆弱的商品經濟,票號受到了很大影響;三是國內交通、通訊條件的發(fā)展,金融流通加快,票號的優(yōu)勢開始減退。

而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則是日升昌事業(yè)衰敗的內在原因。日升昌曾經失去幾次歷史機遇。清末,清政府組建大清銀行要日升昌入股,被平遙總號拒絕;外資銀行要求日升昌合資組建銀行的提議也被拒絕。日升昌自我封閉似乎正是其自我毀滅的開始。后來的經營者熱衷特權、依附權勢、放棄自強自立,同時驕奢淫逸、貪圖享受的風氣,使衰亡成為必然。

日升昌倒閉的導火索是一個突發(fā)事件。1914年,日升昌北京分號經理侯垣因擔保祁縣合盛元票號受到牽連,被債權人起訴,潛回平遙,平遙總經理郭樹柄怕被牽連也選擇了潛逃之路,致使日升昌被查封,此后,一蹶不振。1910年,當財東李五典聘請郭樹柄任總經理時,股東不參與經營管理的制度被打破,李直接參與股權設置、經營管理,導致股東、經理都負責又都不負責。而后,日升昌經歷了破產、整頓、債權做股東、復業(yè)等幾個艱難階段,已經不能與過往的輝煌同日而語。1932年,日升昌改營錢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