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商的商館都集中在廣州沙面一帶,他們包攬了清朝所有的對外貿易和關稅事務。那時一條外商船只,哪怕只是印度來的商船,也要在海上走個把多月,如果是從歐洲開來的商船,則往往要走上一年。船只要維修,貨物要買賣,船員要休整,還要準備返航的糧食、淡水、燃料等,于是外商要求在岸上有個商館,作為落腳之地,但他們必須向十三行租房。這樣,在十三行旁邊又興起了一片所謂的“十三夷館”,專住洋人。在官員正式奏折中,常把外商稱為“夷商”,以區(qū)別于中國的“洋商”,而在廣州則稱外商為“鬼子”或“番鬼”。當時有一位美國商人威廉?亨特,在廣州住了幾十年,成為一個中國通,他寫了一部書叫《廣州番鬼錄》(TheFankwaeatCanton),詳細記敘了在華外商的情況。那時,沙面一帶各國洋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凡。至今在廣州,與人民南路相交的還有一條十三行路,就是當年“十三行街”的舊地。
但是,這些洋人來到中國,只能與十三行洋商交易,由十三行估價,由十三行定稅,貨物發(fā)賣給十三行,再由十三行轉售給中國商人行銷內地。洋人不許在廣州自行租賃房屋,不許在市內自由行走,出門不得走出十三行街。而十三行洋商,在獨占外貿之利而賺得盆滿缽滿之后,封建專營制度的弊病也暴露無遺。道光二年(1822年)和咸豐六年(1856年),十三行街兩次大火,徹底衰落了,今天只余一條路名。
在廣州,雖然有不少“夷船”跨海而來,但各國情況并不一致。瑞典、丹麥、法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因為海船要經(jīng)大西洋繞道非洲好望角,一年只有幾艘商船到港;西班牙占領呂宋(菲律賓)后,吸引中國商船到馬尼拉交易,以避免征稅,所以西班牙商船也有限;葡萄牙則利用早已占領澳門的有利條件,并不常到廣州。于是在廣州的“番鬼”以英國和印度來的商人為最多。
在中英貿易初期,英國方面是由東印度公司經(jīng)英國政府特許,壟斷經(jīng)營的。它們曾經(jīng)在廣州設立過公司內部的財務機構CantonTreasury,中國人稱為“銀庫”或“番庫”。它管理著公司內部的賬務,還可以為各商船或船隊調劑款項,甚至代辦匯兌。
乾隆后期和嘉慶時期,英國國內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基本完成,工業(yè)產品猛增,國內已經(jīng)無法容納產業(yè)的發(fā)展,急需擴大海外商業(yè)活動,東印度公司的商業(yè)壟斷就成了英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