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后的刺客(6)

黃花落,黃花開 作者:劉東黎


數天以后。北京城發(fā)生一件血案,良弼被刺身死,刺客是革命黨人彭家珍。

袁世凱想良弼死,要借刀殺人,最好的刀莫過于革命黨。此時汪精衛(wèi)正巧從上海回到北京,袁氏父子乃向汪氏示意,表示良弼已成為逼迫清帝退位之最大障礙,請務必設法除之。汪氏領命后,于是去找當年的搭檔黃復生。黃復生找到了彭家珍。

彭家珍是四川金堂縣人,陸軍武備學堂炮科的高材生。畢業(yè)以后,由四川總督錫良派到日本,調查軍事情形,購買軍械。事畢回川,就一直在新軍充當下級軍官。

宣統(tǒng)二年,錫良當東三省總督,彭家珍投奔舊主,被委為講武堂學兵營隊官。此時他已秘密參加了革命,但在東三省的發(fā)展不利,因而走了新任總督趙爾巽的門路,調充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與越鐵橋、黃復生、陳憲民、李石曾,以及汪精衛(wèi)他們,一共二十八個人密謀起義。當時革命黨的經費相當困難,幸得彭家珍頂著天大的干系,盜用軍餉作為購買彈藥、交際應酬之用。后來,他又拿陸軍部發(fā)到兵站的火車免費票及半價票,源源供給同志,不但減省車價,而且用軍用票可以掩護身份,可謂煞費苦心。

武昌起義后,北方黨人密謀響應,做過各種暗殺的計劃,都不成功。最初是打算在十二月初資政院開會,親貴們大多出席時,一網打盡。由于炸彈運輸不易,中途延誤,而資政院又草草收場,等炸彈取到,已無用處,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第二個計劃是分頭行刺。為穩(wěn)妥計,彭家珍專令學生劉升趕赴奉天,在那里以崇恭的名義致電良弼,偽稱東三省旗人將推崇恭為首,即日派人赴京與良弼商議組織敢死隊事宜,以挽救朝廷。如此安排后,計算電報到達的時間,由同志持用崇恭的名片,分謁親貴,相機刺殺。預定的目標,第一個就是良弼。此外,還有蔭昌、載澤、載洵、載濤、溥偉等等,都是御前會議中發(fā)言最有力量的人。

這個計劃,未為同志接受,彭家珍慨然表示:“你們不干,我干!不達目的不止?!?/p>

像汪精衛(wèi)這樣大義凜然坐過牢寫過絕命詩的,猶如自殺過一回,很難再來一次。但彭家珍不同,他才24歲,在汪精衛(wèi)這位榜樣面前,他只是一個心潮澎湃的少年。在他心里,只怕古代的荊軻、聶政,也絲毫不在話下。

彭家珍在北京想刺殺良弼,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他在北京尋摸數日,到處勘驗路線。

幾日后,正好汪精衛(wèi)提供了一張奉天講武堂監(jiān)督崇恭的名片。崇恭與良弼關系密切,而彭家珍曾在奉天講武堂任職,如此彭家珍便可找借口接近良弼。

彭家珍揣起這張名片,準備好了一顆藥份十足的炸彈,會集在京同志,告知自己的刺殺計劃。幾個人喝著“斷頭酒”,生死離別之際,難免同聲一哭。唯有彭家珍談笑自若,把身上的金表等物,分送給一起吃飯的同志。

席間,有同志悲歌慷慨,高吟趙伯光送烈士吳樾的贈別詩:

臨歧握手莫咨嗟,小別千年一剎那。再見卻知何處是,茫茫血海怒翻花!

辛亥臘月初八,良弼到內廷賞賜喇嘛臘八恩粥,并議南北軍事,至晚未歸。而彭家珍已身著標統(tǒng)制服,佩刀攜彈,乘馬車來到良弼紅羅廠宅邸,呈上崇恭名帖,在清廷軍咨府的良弼辦公室等候多時了。

當時良弼公事繁忙,就對門衛(wèi)表示說,自己和崇恭本人雖同為留日士官生,關系不是很熟。白天衙門事多,他讓這位“崇恭兄”晚上去自己家里見面。

得了準信兒后,彭家珍懷揣炸彈,一直在西門大紅羅廠的良弼宅前恭候。

等到很晚,良弼方才乘馬車返家。大門一開,院子里面射出的光亮,把一身筆挺戎裝的良弼映得一清二楚。

彭家珍迅速閃出,口中親熱稱呼良弼的字,“賚臣,我來了……”

良弼見來人完全陌生,悚然警惕。他說,“深夜至此,什么事這么急迫呢?”他倒退兩步,想返回馬車中。

彭家珍扔出炸彈。彈落地而爆,良弼左膝立斷,唯筋、皮相連,左股亦重傷,慘不忍睹,哀號連連。而彈片飛濺之下,彭家珍亦躲避不及,被濺起之彈片擊中頭部,當場殞命。同時殞命者還有良弼的衛(wèi)兵八人、馬弁一人。

良弼在臨死前對親眷說:“不要傷悲。殺我的,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懂我的知音??上覞M朝那么多的王公大員,無人知我,知我者竟在革命黨中……”

眾人淚下。

良弼疼痛難忍,斷斷續(xù)續(xù)地說道:“請記下我的遺言,轉告肅親王和攝政王爺。我死不足惜,只是我大清宗社,從此將亡,令人傷悲。去年我奏請釋放黨人,請開國會,沒人聽我;今年秋天,辛亥風潮,請以禁軍赴前敵,又不信我,終致失??;我見朝廷已不可為,開始組織宗社黨,誰知剛有頭緒,我又……諸君努力吧,我先去了……”

他看著身邊的幾個兄弟,最后微笑了一下。

別哭了,二百余年的赫赫皇朝,怎能沒有一個殉葬之人呢……

良弼長嘆一聲,氣盡而死。

四處都籠罩著一片絕望的情緒,漫天的風雪,紛紛揚揚地落下來。

善耆王府內,善耆喃喃地說,“氣數盡了,就是氣數盡了。洪秀全作亂那會兒,咱們就該完了,曾國藩幫咱們打回來了,靠老佛爺維持個大局。這手腕,誰也比不了她。老佛爺去了,我就明白,這大清,就該下臺鞠躬,再多的心思,不過也是白費罷了……”

他一個人扶墻慢慢走著。“二百六十年,總共二百六十年的大清啊……我大清的最后一小片希望的火苗熄滅了……”

雪落在九重宮闕的金色屋頂上,像在為這垂死的王朝,唱出悲涼的挽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