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課 心與性: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2)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 作者:諸草文


故事中的母親對佛陀的加持物一直都抱有一份執(zhí)著心,因而三番四次地抱怨兒子,甚至以不孝之名來訓斥兒子。而最終兒子用一塊假的佛陀加持物了卻了母親的一樁夙愿,化解了母親內(nèi)心的執(zhí)著,而母親也因此感覺每一天都很開心很快樂,這就告訴我們執(zhí)著是堤,快樂是水,只有掘開心中之堤,快樂之水才會奔涌而出。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越來越變得自私自利,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在他們眼里看來也不過是草芥螻蟻。很多人對金錢越來越懷有一種過度的執(zhí)著,拼命地追求財富,甚至一些原本應(yīng)該是積德行善的行業(yè)也一樣利欲熏心。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社會大環(huán)境都處于一種激烈變革之中外,還有就是人心對金錢的貪戀執(zhí)迷,認為金錢就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佛家認為,“我”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虛幻,人的肉身與大千世界里的一花一草,一禽一獸其實也都沒有什么大的差別,都只是一副皮囊而已。唯一不同的,是人心與獸心之別。是以,這身皮囊不是真正的你,這身皮囊暫時享受到的“五感之?!保膊贿^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夢境。因此何必在內(nèi)心對這副皮囊有如此多的執(zhí)著,只有放下這份執(zhí)著,才能放下對紅塵榮華的癡迷,才能修心修德,達到人生至境。

:人生唯有少執(zhí)著,多放下,一切隨緣方可超脫世外。

自助者得天眷顧

自助之人是人生的覺悟之人,智者求己,愚者求人

古語有云:“自助者天助之。”而在佛家的眼里,聰明之人一切求己,而愚昧之人一切求人。求己之人,心胸之中自是無畏無懼,大千萬象的更迭交替只是朝花夕拾的感悟,紅塵俗世的生死榮辱也只是談笑風生的釋然。而求人之人,心胸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危難之際可得天之助,得人之力,視自己如蜉蝣,視萬物為大樹,認為自救自度,都是蜉蝣撼樹的可笑之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