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發(fā)的年代 ——那時我們還沒有學會撒謊
華夏先民不撒謊的年代, 可能應該從女媧和伏羲那陣子算起。 女媧被先民崇拜, 當起于她跟伏羲性交, 繁育了后代。 “補天”之說純粹是后來整理的“先進事跡”, 至于“摶土造人”, 那更是有意文飾、 歪曲歷史了。
《周禮·地官·媒氏》中明確規(guī)定,擔任“媒氏”一職的官吏,負有這樣的職責: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男女在每年春二月的歡會中,可以自由擇偶,不受約束地性交,是謂“奔者不禁”。無故不參加交合者,將受到懲罰。官方舉辦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解決“男女之無夫家者”的性饑渴,使天下得以“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恤怨曠”,從很久遠的時代開始,就成了統(tǒng)治者愛民的政治表達。《管子?入國篇》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種政治表達: 凡國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謂之合獨。
此處所說的“鰥”“寡”,應該是泛指一切無性伴侶的適婚男女,包括尚未婚配者和死了丈夫或妻子的未亡人。后世所謂“鄭衛(wèi)淫風”,指的就是盛行于鄭、衛(wèi)等國的“合獨之風”。史載鄭國“于溱、洧兩水上舉行契禮,即有男女相謔,采蘭贈芍之事……”《鄭風?溱洧》這樣描述了發(fā)生在溱、洧之濱的男女歡會: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樂 維士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