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盈虛消息之理
這封給溫、沅兩弟的信里包含著很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文化內涵。
首先,我們可以從信中知道,曾氏家中欠債不少。曾氏自己估計需六百兩來還債,但兩弟來信說家中負債已過千兩。當然,即便有千兩債務,曾家人也絕不會缺衣少食無法度日,但至少說明曾氏為官多年后家中依舊不富裕。其次,可知曾家近親大多日子過得不寬裕:“蕙妹再過數(shù)年不能自存活”;岳父夙債甚多,比曾家更苦;大舅陶穴而居;楚善叔為債主逼迫,搶地無門;丹閣叔、寶田表叔境遇窘迫難堪;六弟、九弟岳家皆槁餓無策;等等。無論如何,曾家的近親絕不會是當?shù)氐淖钬毨д?。由此可見,當時湘鄉(xiāng)、衡陽一帶窮家小戶的日子過得是如何的艱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諸弟生我十年以后,見諸戚族家皆窮,而我家尚好,以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與我家同盛者也?!币簿褪钦f,曾家的這些親戚都是近十年間由富而貧,由盛而衰的。這十年正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下距太平軍起事也只有五六年。這期間湘鄉(xiāng)、衡陽的民生凋敝如此,整個湖南大概也都差不多,推而廣之,南方各省大概也差不多。這正
是太平軍之所以起事,并能迅速形成氣候的社會原因之所在。對于近代史的研究者來說,這封家書是了解當時社情民意值得重視的第一手材料。
先前家書中,我們感受的都是大哥的權威、諸弟的敬悌,但在這封信中,我們卻看到了曾氏兄弟之間分歧的一面。分歧之處正是在銀錢的支配上。對于大哥要將四百兩銀子饋贈親族的想法,兩個弟弟言辭尖刻地予以批評。一個說,此事沒有先和家里商量,這樣做近于嘩眾取寵。一個說,就你知道要接濟窮乏,難道家里人都小氣,不會為此慷慨之舉嗎?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個弟弟簡直是無理取鬧!寄往家里的錢不是全家的公款,而是大哥獨自賺的,他想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你們憑什么說東道西,而且出語如此不遜?但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對于一個沒有分家的家庭來說,家中每一個成員的所得都是家庭的公產(chǎn),故而做弟弟的有權發(fā)表意見。當然,有許多人也并不一定把自己的所得交出,當家的也不能拿他怎樣。但曾氏既要做孝子,又要做賢兄,故對兩弟的如此指責并沒有憤怒之態(tài),在做了一句不至于如此鄙奸的表白后,予以諄諄開導。先談被救濟諸親的可憐:通十舅是“言已泣下”,岳母是“涕泣而道”,伯祖母“泣言之”,其子是“夜來淚注地”,彭王姑是“見我輒泣”,而這些眼淚,無非都是為著一樁事:缺銀錢!即便丹閣叔送八千錢是做“釣餌”,但窮家出此下策,亦為可憐。
敘述這些苦況后,曾氏給兩弟講了一番似虛似實、似有似無的“盈虛消息之理”。
曾氏認為:天有孤虛,地闕東南,天地都有不足,何況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實的。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日月都不能追求圓滿,何況人?故人應當有所欠缺才好。
這種宇宙間的自然現(xiàn)象,先哲早就看到了。在《易經(jīng)》這部書里,就貫穿著這種智慧的認識?!秳儭坟允且粋€兇卦,卦中演示的多是不吉利的現(xiàn)象,但緊接其后便是《復》卦?!稄汀坟允且粋€吉卦。相反的,對于和樂的《夬》卦之后含有遇象的《姤》卦,有識者認為宜具危機感?!兑捉?jīng)》將卦這樣安排的用意,在于啟示它的讀者:人在吉順時,常常會因此
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災難;反之,人在困逆時,又往往會因警惕自守而帶來吉順。所以,明白盈虛消息之理的人要將自己時時處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狀態(tài)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虛、因息而消。
曾氏還認為,正因為世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也正因為世人都追求圓滿完整,從而難免存在著怨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邊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話,便會認為天道不公平,怨憤、忌妒便會向他發(fā)泄。此人將有可能面臨無妄之災。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兩代高堂都健在,此為人間最不易得到的椿萱重慶,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又加之他官運亨通。人世間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還一味追求更多的好處,將會因此而損害現(xiàn)有的美滿。故而,他有意求闕。曾氏以此開導兩弟:即便家中尚有負債,先拿出四百金來贈人也是可以的。這就是“求闕”。
這種“求闕”的觀念一直支配著曾氏后半生,他在面對諸如名利、地位、財物這些世人渴求的東西時,常會以“求闕”的態(tài)度來處置。
曾氏也知道家中父祖兄弟們不一定都理解他的這種處世態(tài)度,故將此事交給家中去辦:減半亦可,不贈亦可。
信后所附的“五箴”“養(yǎng)身要言”“求闕齋課程”,既是向家里匯報他在京師修身養(yǎng)性的狀態(tài),也是借此誘導諸弟,但信中絕不言及要諸弟照他所開示的辦。
除開在家求學的諸弟不具備京師翰苑的外在條件外,或許在曾氏看來,他的弟弟們尤其是溫、沅兩位大概也不是“修誠”的料子。寄來的目的是讓他們開開眼界,能學幾分是幾分,能到哪步是哪步。這種屬于心性的修煉,是來不得半點強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