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提亞行省早先稱為溫德尼西亞(Vindelicians),整個區(qū)域的一方是從阿爾卑斯山的山巔延伸到多瑙河河岸,另一個方向是從多瑙河源頭到因河(Inn)的會合口。這片平原目前大部分是巴伐利亞(Bavaria)選侯的領(lǐng)土,首府奧格斯堡(Augsburg)受到日耳曼帝國憲法保護。格里森人(Grisons)在山區(qū)平安度日,蒂羅爾(Tirol)是奧地利皇室眾多行省之一。
位于因河、多瑙河和薩沃河(Save)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在古代的名稱是諾里庫姆和潘諾尼亞,現(xiàn)在有奧地利、施蒂里亞(Styria)、卡里西亞(Carinthia)、卡尼奧拉(Carniola)、下匈牙利(Lower Hungary)和斯拉夫尼亞(Sclavonia)。在最早的自主狀態(tài)下,兇野的原住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受到羅馬統(tǒng)治以后,仍然能夠精誠團結(jié),保持小家庭的制度。這里現(xiàn)在有日耳曼國王的宮廷,成為奧地利的權(quán)力中心,靠著實力自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樣稱呼并不很適切,即使擁有波希米亞、摩拉維亞(Moravia)、奧地利的北部地區(qū),以及位于蒂薩河和多瑙河之間的匈牙利部分,都是后來獲得不算在內(nèi),奧地利皇室其余的領(lǐng)土,包括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之內(nèi),就面積而言只占很少的比例。
達爾馬提亞若能稱為“伊利里亞”比較適當(dāng),這是位于薩沃河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狹長地區(qū),海岸的精華部分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行省,還有一個很小的拉古薩(Ragusa)共和國,仍保留古代的名稱。內(nèi)陸部分使用斯拉夫尼亞人的名字,稱為克羅地亞(Croatia)和波斯尼亞(Basnia),前者接受奧地利的統(tǒng)治,后者在土耳其總督管轄之下。蠻族的部落仍然不斷騷擾整個國土,呈現(xiàn)混亂未開化的獨立狀態(tài),根本分不清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的界線。
多瑙河與蒂薩河和薩沃河會合后,就希臘人而言,應(yīng)稱之為伊斯特河(Ister),正式把梅西亞和達契亞隔開。達契亞是圖拉真征服的地區(qū),也是多瑙河遠岸唯一的行省。如果深入研究這些國家目前的狀況,就會發(fā)現(xiàn)在多瑙河左邊的泰梅斯瓦(Temeswar)和外斯拉夫尼亞(Transylvania),在經(jīng)過幾次革命以后,已經(jīng)納入匈牙利的勢力范圍。摩爾達維亞公國和瓦拉幾亞(Wallachia)公國則承認奧斯曼政府(Ottoman Porte)的宗主權(quán)。位于多瑙河右邊的梅西亞,在中世紀分裂成為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兩個蠻族王國,現(xiàn)在面對土耳其的威脅又再度聯(lián)合在一起。
把色雷斯、馬其頓和希臘這整個廣大區(qū)域稱為魯梅利亞(Roumelia),是為了不要忘記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古老歷史,后來為土耳其所沿用。在安東尼當(dāng)政時,將色雷斯這個軍事重地納為行省,大致北起海姆斯(Haemus)和雷多普(Rhadope)山區(qū),南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和愛琴海諸島,雖然歷經(jīng)人事的滄桑和宗教的改換,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海峽比照羅馬所新建的城市[譯注] 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所選定的“新羅馬”,即公元前657年由希臘移民,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所建之拜占廷。等到330年興建完成后改為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占后再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仍舊成為泱泱大國的首都。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的統(tǒng)治下,征服亞細亞,因為先后兩位腓力皇帝的政策,獲得莫大的實際利益,要把原先自主的伊庇魯斯(Epirus)和帖撒利(Thessaly)都算進去,整個區(qū)域從愛琴海延伸到愛奧尼亞(Ionian)海。要是追溯底比斯(Thebes)、阿爾戈斯(Argos)、斯巴達和雅典在歷史上的赫赫威名,實難以想象古老希臘這樣萬世不朽的共和國,竟會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就是受到亞該亞(Achaean)聯(lián)盟的有力影響,才會命名為亞該亞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