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流著淚制止說:“你給我住嘴!難道你就不怕被捉去見官嗎?”
“見官有何可怕!”孟軻把脖一梗,臉一揚說,“我們都是不到十歲的孩子,大家是在做游戲,并未犯律條,官能把我們怎么樣?”
在場的人聽了小孟軻的話,有的竟撲哧的一聲笑了。是呀,未成人的孩子,犯了錯誤,法律是不追究的,那財主告官也是枉然,眾人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才漸漸落了地。盡管如此,善良的人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是孟母的人緣好,遇事大家都肯熱情相助,有村里的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軟硬兼施,很快調(diào)停平息了這一風(fēng)波。
風(fēng)波平息了,麻煩沒有惹大,但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卻依然尚在,故而孟母決定即刻遷居。
在顏崇義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助下,孟母遷居進行得十分順利,從鳧村遷到了廟戶營(今山東鄒縣城西北三里處)來居住。廟戶營是一座蠻大的集鎮(zhèn),鎮(zhèn)上商店、作坊、飯莊、茶館、賭場、應(yīng)有盡有。每逢二、六趕大集,四鄉(xiāng)的百姓潮水般地涌來,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行商坐賈,吆三喝四,悍男秀女,講買講賣——一派繁華景象。孟母的居處在街市的中心,左有屠宰場,右有絲綢店,對門是鐵匠鋪,不遠處是四海飯莊。盡管母親對孩子的學(xué)習(xí)抓得很緊,管得很嚴,但這環(huán)境卻極不利于孩子的學(xué)習(xí)。早飯后,小孟軻翻開《論語》,開始誦讀:“學(xué)而時習(xí)之……”,突然,東院傳來了肥豬的嚎叫聲,尖而厲,凄而慘,孟軻連忙用雙手掩住耳朵。過了一會兒,豬不叫了,大約已被殺死,孟軻振作精神,重又誦讀“學(xué)而時習(xí)之……”叮叮當(dāng),叮叮當(dāng),叮當(dāng)叮當(dāng),叮叮當(dāng)……對面鋪子里的打鐵聲吵得他心煩意亂,索性把書推開,欲到門外去散散心,可是走了不到三五步,他又收住了腳。他想起了娘的諄諄叮囑,怕傷娘的心,便強迫著自己重又坐定,硬著頭皮翻開書,再次讀了起來:“學(xué)而時習(xí)之……”“漂亮的絲綢呵,價錢便宜哪!”西隔壁響亮的叫賣聲與對門的打鐵聲組成強有力的氣浪,這噪聲的氣浪將小孟軻緊緊地包圍、吞噬……
六七歲的孩子,自制力總是很有限的。每逢集日,門外人聲若潮,前街后市,真比唱大戲還熱鬧,小孟軻被圈在家里讀書,他哪里能夠?qū)P闹轮?,常常趁母親不注意而溜出門去。離開家的孟軻,猶如飛出樊籠的小鳥,他前街跑,后街串,大飽眼福。這孩子生就的聰明,無論是叫買,還是叫賣,他聽一次,看一遍,就能模仿出那聲音腔調(diào),就能做出那姿勢動作,時常逗得人們哄堂大笑。
八月十八日是小孟軻的生日,母親放了他一天的假,在這一天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玩?zhèn)€痛快,不必再背《詩》或讀《論語》了。這天午餐,母親還為他做了雞鹵面。當(dāng)面條盛進陶盤,澆上了雞鹵,小孟軻將母親推至幾邊落座,說道:“娘每日織布做飯,實在辛勞,今日讓孩兒我端面來孝敬您老人家?!?/p>
孟母聽了,滿腔欣喜,周身溫暖,兩行熱淚。孩子六歲了,知情了,懂事了,她微笑著安坐于座,等待著兒子孝敬。
小孟軻肩搭葛巾,手托陶盤,邊走邊吆喝:“香噴噴,熱騰騰的雞鹵面來嘍!”他來到幾邊,滑稽地躬身,微笑:“孟太太,請用面!”他雙手將陶盤端至母親面前,九十度鞠躬,后退,轉(zhuǎn)身,返回了灶間——滿嘴油腔滑調(diào),十足的奴才相。這些,小孟軻都是從四海飯莊堂倌兒那兒學(xué)來的。
孟母再也坐不住了,她雙眉緊鎖,滿面愁容,兩汪熱淚,愣怔怔地坐在那兒出神,待小孟軻再次端面走來,見狀驚嚇得陶盤落地,摔得粉碎,雞鹵淋漓遍下裳,哇的一聲,號啕大哭。母親沒有責(zé)備兒子什么,也不急于給他擦拭那滿裳油污。她伸出雙臂,將兒子攬入懷中,摟抱得緊緊,緊緊,淚水像斷了絲的珠子,撲簌簌地落到了兒子的臉上、身上,打濕了孩子的衣衫……
身居鬧市,有礙于孩子的讀書學(xué)習(xí),孟母早已意識到了目下環(huán)境的危害,但鑒于遷居之難,她不敢輕易萌發(fā)再遷之念。今日之事,很使她傷心,更令她憂慮,這樣長此下去,皎皎之縞,豈不就要污染得斑駁狼藉!
多年以后,孟母還為這件不愉快的往事懺悔,她責(zé)怪自己當(dāng)時的感情太脆弱,孩子朝思夜盼,生日這天是那樣的興高采烈,自己的不理智,竟害得他未吃一口面條,傷害了他幼小純潔的心靈。
小孟軻確實是懂事了,轉(zhuǎn)過年的春天,母親過生日,他買來了生日食物和一株盆栽青松,為母親慶壽,敬祝母親“壽比南山松不老”!不滿七歲的孩子,竟然想得如此周到,買的壽禮又是這樣的講究,母親怎么能夠不喜出望外,心醉融融呢?孟軻的這一舉動,給母親帶來的固然是喜悅和興奮,但也有憂傷和苦惱。他小小年紀,從哪兒弄來的錢幣呢?經(jīng)詢問,兒子毫不掩飾地告訴母親,是自己做生意低價買高價賣賺來的,本錢則是跟一個小朋友的父親借來的。這次母親極力克制著自己,沒有流露出半點不悅與心靈上的苦痛。她先是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了許多“義”與“利”的道理,以及做人應(yīng)該怎樣誠實無欺,光明磊落,然后問清了賣主和差價,牽著孩子的手把賺得的錢逐一歸還人家。這次孟母雖未傷心落淚,但卻在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再次遷居,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