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的家庭生活的一切行為,受著一家的宗教的支配,和這一樣,一個家族對外的關系,則受著一村或一地方的宗教的支配。和家庭的宗教一樣,團體的宗教也是禮拜祖先的宗教。一家的神壇之于家族,猶即神道的教區(qū)的神祠之于團體。在團體的宗教中,受人禮拜的守護神,是氏神,就是氏的祖神。氏神一語本來是和一族之名同時表示族長的家族即gens的。
氏神與團體的本來的關系,有多少不明了的地方。據(jù)平田篤胤說,所謂氏神,是氏族的共同的祖先——即第一個族長之靈。這個意見(雖有種種例外)大體得當。不過“一族的孩子”,即所謂氏子(屬于神道教區(qū)之民,今尚作如是稱),最初是不是僅包含著氏族的祖先所出的子孫,還是包含著一氏所支配著的地方的全部居民,這一點倒不容易決定?,F(xiàn)在日本各地方的守護神,決不能說代表著該地居民共同的祖宗。不過最邊鄙的某些地方,也許有例外。最初所謂氏神,與其說是共同的祖先之靈,不如說是各地古時統(tǒng)治者之靈,或作為統(tǒng)治一地的家族的守護神,而受該地人民的禮拜,這樣想,似乎真實一點。日本人的大部分,由有史以前的時代,即在奴隸服役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一直維持到比較的近代,此事有充分的證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屬下的階級,最初可以說并沒有自己的祭祀,他們的宗教恐怕就是主人的宗教吧。及至后代,家臣也參與主君的祭祀。不過關于日本的團體的祭祀的最初狀態(tài),要想概括地加以記述,今日尚屬困難。因為日本國民的歷史,不是只有一個血統(tǒng)的單純的氏族的歷史,而是起源各異,徐徐形成了族長社會的許多氏族群的歷史。
然而據(jù)是可信賴的日本典據(jù)來想,氏神可以說是氏族的神,又雖則不一定是如此,通常被當做氏族的祖先而受祭祀。氏神之中,也有在有史時代產生的。例如軍神八幡——祭祀此神的教區(qū)的祠宇,幾乎所有大都市都有——祭的是應神天皇,是有名的源氏的守護神。這是氏神之中,氏族的神不是祖先的一例。不過實際上,氏神多半是氏的祖先。例如春日大明神,藤原家(氏)的血統(tǒng)即發(fā)源于此神。有史以來,古日本有大小一千一百八十二個氏族,這些氏族又大概有同數(shù)的祭祀。今日被稱為氏神的神祠——即普通的神道的神祠——各祭一個特別的神,此外決不祭別的眾神。這是理所當然的。又在大鎮(zhèn)市里,往往有好幾個祭著同一氏神的神道的祠宇,這是值得注意的。此事證明團體的祭祀由原來的地方遷移到別地方。因此出云的春日神的禮拜者,也可以在大阪,京都,東京等地有他祭著自家的守護神的教區(qū)的神祠。九州的八幡神的禮拜者,像重肥后或豐后等地一樣,在武藏這地方也可以居于同一個神的保護之下。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實,就是氏神的神祠,不一定是教區(qū)中最重要的神道祠宇。氏神是教區(qū)的神祠,對于團體的禮拜,固屬重要,但是往往為了附近的祭祀更高的神的祠宇,而致黯然無光。例如出云的杵筑的出云大神祠,并不是氏神,不是教區(qū)的神祠,該地氏神的祭祀,是在遠較該大神祠為小的祠宇里舉行的。……關于東高的祭祀,容當后述,現(xiàn)在只談有關團體生活的團體的祭祀。關于氏神禮拜在過去的影響,可以從今日神禮拜表現(xiàn)的社會狀態(tài),推測許多事實出來。
日本幾乎村村都有氏神。以大鎮(zhèn)市為中心的地方也有氏神。這守護神的禮拜由教區(qū)之民——氏子,即守護神的全體子孫來維持著。這樣的教區(qū)的神祠,都有一定的祭日,那一天所有氏子都到祠堂里來,事實上每家至少派一個人到氏神那里。祭日有大祭日及普通的祭日。那一天并有游行,音樂,跳舞等等安慰來人,而使那一天愉快的節(jié)目。近鄰地方的人民競相使他們的神祠的祭祀熱鬧愉快,各家按份捐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