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周武帝施行的廢佛中,除儒、道、佛三教外,還召集了文武百官兩千余人展開了大論戰(zhàn)。儒教雖在其中,但這只是道佛之間的對決。
最初的論戰(zhàn)發(fā)生于天和四年(569),在大德殿舉行,武帝親自出席,
聚集了數(shù)百名官員、道士和沙門。據(jù)《周書》記載,只是
——討論釋老義。
釋,即佛教;老,即道教。儒教不在討論之列。
建德二年(573)十二月,武帝出席,集群臣、沙門、道士
——辨釋三教先后。
這里出現(xiàn)了儒教。按照優(yōu)劣對三教排序,結(jié)果為儒、道、佛。次年五月,武帝再次下詔:
斷佛、道二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僧尼)道士,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道佛之爭進入白熱化,儒教卻只在一旁觀戰(zhàn),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道、佛打成平局,不分勝負。
無論是道教信徒還是佛教信徒,都是站在儒教的立場上。北齊顏之推(531—595?)在《顏氏家訓》一書中論述了佛教的五戒與儒教的五常一致的觀點。此觀點得到了普遍肯定。
即便是在教養(yǎng)主義時代,儒教依然保持了與中國等身大的姿態(tài)。
受試之儒
經(jīng)過了教養(yǎng)主義,儒教開始轉(zhuǎn)變?yōu)槭茉囍髁x,這種說法略帶諷刺意味。北周武帝排除掉道教和佛教后,將儒教作為國家的思想基礎,而儒教原本就是以國教的身份而存在的。漢代儒教之勁敵——曾號稱國教的佛教已經(jīng)不復存在,道教中的大多數(shù)人也都變身為隱者,逃離了世俗,于是儒教的對手都不存在了。受佛教的影響的老莊集團經(jīng)過組織化、系統(tǒng)化后,成為儒教的競爭對手。然而,儒教幾乎沒有做任何努力,佛教、道教便被北周武帝認為過于陳腐,從此一蹶不振。之后,北周外戚楊氏篡奪了北周政權(quán),建立了隋王朝。
科舉考試制度始于隋朝。宣稱為儒教之國的北周政權(quán)體制,被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下來。
科舉之前的官吏錄用主要是通過中央高官及地方長官(郡太守)根據(jù)德目進行推薦。所謂的德目包括“賢良方正”、“直言”、“明經(jīng)”、“有道”、“茂才”、“孝廉”。這些德目也有先后,其中“孝廉”為最上,若能以此被薦,那么很快便可出人頭地。孝敬父母且清廉之人自然是儒教的遵循者。除“孝廉”外,其他德目也是如此,都屬儒教的范疇。
該推薦法被稱為“選舉”,與現(xiàn)在的選舉截然不同。古代的這種選舉有一定弊端,通過推薦被錄用的人,不得不聽從于推薦他的人。這就很容易產(chǎn)生派系斗爭。
推薦一方責任也很重大,如果自己推薦的人物有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那么自己將被迫承擔連帶責任,連坐也時有發(fā)生,甚至會丟掉性命。因此有才能之人往往很難從這種制度下誕生。工作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到處引發(fā)禍端,而平庸之輩卻能相安無事。在這種體制下,鋒芒畢露、才華出眾者很難有出頭之日。
由于承擔連帶責任后果會很嚴重,所以即便有符合條件之人,也不愿意推薦。于是“推薦”便被規(guī)定為一種義務。否則,官員們便會以“今年無符合條件者”為由,推卸責任。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山東淄川國推薦了公孫弘,當時公孫弘已年過七旬。此人年輕時身為獄吏,因過失被免職,之后在海邊養(yǎng)豬為生。六十歲時再度出仕為官,作為出使匈奴的使節(jié)團員,由于不能正確傳達皇帝之意,便告病還鄉(xiāng)。七十歲時被地方官員再度推薦,他推辭說:“我是有過失之人,請推薦其他人吧?!比欢胤介L官不答應。公孫弘原本以為到了七十歲便可以高掛安全牌了,可沒想到還是被地方長官再度推薦。經(jīng)過地方長官的再三懇求,公孫弘不得不上京任職。年事已高的公孫弘在官界終于可以游刃有余,先被封為平津侯,最后一直晉升為宰相。據(jù)說此人不僅極其善于迎合皇上之意,而且還能給政敵設圈套,可謂老奸巨猾。表面上不掀起大風浪,這完全符合了推薦者的意愿。正如司馬遷(前145?—前90?)對他作出的評價——不過是“逢時”罷了,決算不上什么有能之賢才。
3世紀初,魏繼承了東漢的禪讓制,根據(jù)“九品官人法”錄用官員。官吏等級被分為九等。一品為大將軍、大丞相、三公,二品為車騎將軍、驃騎將軍,三品為侍中、散騎常侍等。之后又加上了“正”與“從”,從而演變成了十八等級。日本采用的是“位”,而非“品”,但實質(zhì)一樣,如正一位或從三位等。日本內(nèi)里紫宸殿正面有十八個臺階,其由來便基于此。據(jù)導游介紹,韓國王宮(景福宮)的前庭左右設有十八個框,文武大臣分別列于左右兩側(cè),或許這也與九品官人法有關。
地方各郡設有“中正”,負責郡內(nèi)官吏志愿者的考核評定。志愿者中以年輕人居多,對他們按照九級官階進行考核。例如某位志愿者具有成為侍中(天子的顧問,樞要之職)的才能,便會被定為三品。侍中為三品官。雖然考核結(jié)果為三品,但是此人的實際任職要比評定低四等,也就是說他必須從七品官做起。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如果將來發(fā)現(xiàn)考核有誤,還可以再次修正。
九品官人法原本是較為合理的推薦制度,但由于逐漸被地方豪紳掌控,原本的考核竟成了世襲制。一品為三公、大丞相,一般無人敢窺視此位;豪紳子弟便把目標盯在“二品”上?!伴T第二品”即世襲二品的家族,其子弟自然會被評定為二品,世世代代皆是如此。于是,這些豪紳子弟們需從四品下的六品開始做起,雖同為六品,但職位卻不相同,秘書郎為最上等,此外還有尚書侍郎及尚書左右丞。同為“門第二品”,一流家族的子弟任秘書郎,二流家族的子弟便任其他的官職,這都是固定規(guī)則。
結(jié)果導致曾奏效一時的制度逐漸形式化和空洞化。隋朝在結(jié)束南北分裂局面后,再度統(tǒng)一中國,需要起用大量賢才。于是持續(xù)了近四百年、有名無實的九品官人法于隋開皇十八年(598)被廢止,由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實行的“科舉制”取而代之。歷代的科舉制度各有其特點??荚嚳颇堪ㄔ娰x、經(jīng)義和策(策論)。經(jīng)義題目從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nèi)選取。策論也必須以儒家經(jīng)典為基礎展開。唐代有試帖,其形式為翻開一頁經(jīng)書,只給考生看其中一行,其余部分均被遮蓋,在出示給考生的一行中還有三個字被遮住,要求考生填空。策論也是要求引用儒家經(jīng)典,因此考生必須通曉四書五經(jīng)。
全體國民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有志者必須學習四書五經(jīng)。于是儒教便為受試所用。
此后,儒教大部分理想便被功利沖淡了。原來提倡掌握各個學科門類的理想也徹底崩潰。六藝中的射與御被從主流中分離出來,逐漸也不存在了。為了應付考試,考生們根本無暇涉及弓馬??婆e考試時要求筆答經(jīng)義,謂之“墨義”,于是他們便苦練書法?!皵?shù)”曾被歸為“明算科”,但由于不是主流進士科考的科目,因此無人對此深入研究??婆e時代,不知有多少理數(shù)人才被埋沒了。
多才多藝之人,雖然最符合儒學理想,但要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可以說難上加難。